? 人物 故事 一不小心成了炒房客
炒房客并非都是職業操作者,如果在2004之后趕上青島樓市不斷攀漲的價格 ,出手買一兩套房子,就嘗到了所謂炒房的甜頭。
代表時段:2003年至2006年
代表人物:李政(化名),家住市北區,2002年買第一套房,隨后5年時間內多次置業。
代表故事:1998年,李政趕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車,分得一套40平方米左右的公房。一年之后他用幾萬元錢買下了公房的產權,繼而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并很快結了婚。考慮到要孩子,2002年李政把老房賣了20多萬元,又通過銀行貸款20萬元,買下兩套60平方米的套二,其中一套自己住,另外一套留給媳婦在外地的父母住。兩年之后市北區拆遷,李政的兩套房子一共獲得80多萬元。“那幾年做外貿的朋友都說,這兩年他們白干了,辛辛苦苦干活,還沒有我兩套房子賺得多。”2004年,李政用這80多萬元作為首付,在鎮江路買了一套房自住,又在浮山后買了兩套房,一年之后相繼賣掉,一套房子賺了七八萬元。而后在延吉路附近買了三套房,2006年片區拆遷改造,李政一套房子賺了近20萬元。
李政偶然的成功讓周圍很多朋友投入進來。“從2005年到2008年之前,青島房價幾乎每月都在漲,那種漲勢似乎是摸得著的。周圍大膽跟進的朋友幾乎沒有失敗的,少則一套房子賺幾萬元,持有兩年以上的都能賺幾十萬元。”李政說,是那個特殊的時期成就了他偶然的炒房。
展望:2008年之后,李政就沒有再刻意炒房,一是因為那一年經濟大環境不利于出手,另外銀行貸款也開始卡緊。“2008年之前炒房可以用銀行的錢,但如今差別化信貸使得首付和利息不再占優勢。近兩年市場不好,房子每年利息損失不僅不賺反而賠錢。”李政感慨,從前瘋漲的炒房時代已經過去。
下一頁 人物 故事 房奴,“加盟”越晚越痛苦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