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文魚 鱈魚
青島人愛吃海魚,尤其是野生的,覺得無論味道還是營養價值都好于人工養殖的魚。然而近兩年,海魚越來越少,海鮮市場上人工養殖的魚越來越多,但很多商販都說自己的魚是野生的。“現在還有那么多野生魚嗎?”不少市民都有這樣的疑問。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問很多商販“是野生還是養殖魚”的時候,對方必稱是“野生”的。現在還有哪些魚不能實現人工養殖?哪些魚的人工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從4月6日到8日,記者展開了調查,發現常吃的22種海魚,15種可人工養殖,占到近七成。
市場 海魚減產,商販卻都說魚是野生的 7日上午,記者來到南山水產品市場,不少市民在跟小販討價還價。魚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問題一次次被提起,記者發現,商販必稱自己的魚是野生的。記者在市場上走了一圈,先后詢問了三個商販,他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的魚是“野生”的。然而,記者找到一位熟悉的商販,他小聲跟記者說,“話里的水分太大,其實很多魚都是養殖的,像牙鲆、大菱鲆這些魚在煙臺、威海等地方有很多人養,現在青島海鮮市場上很多魚都是從那邊進。”
“現在買的鲅魚也沒以前味道那么好了,魚腥味重不說,吃起來魚肉還‘發柴’。”在采訪中,市民秦先生跟記者說。秦先生今年52歲,是個老青島人,對本地產的魚的外形、口味等都了如指掌。“現在的魚已經很少能找到小時候我吃的那種味道了,估計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的。”
4月7日,記者在調查中也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 ,他們都表示吃海鮮還是愿意選擇野生的。市民劉先生解釋,他認為養殖的魚在味道上肯定要比野生的差,“你想,為了提高產量,養魚的肯定多放養魚苗,那魚的質量相應也會受影響,味道肯定也沒野生的好。”雖然大家都愿意買野生的魚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購買時該怎么區分。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的漁民捕撈的主要是蝦,海魚的魚汛還沒有開始,而鲅魚也要到4月20日之后才開始上市。“現在打魚不好打,魚越來越少,不少漁民都轉行在近海搞養殖了,像我現在就在海邊養海參苗,也不去打魚了。”嶗山區的漁民曲師傅告訴記者。而在沙子口從事多年水產品批發生意的馬寶順則跟記者說:“青島出的魚產量每年都在減少,像去年就比前年的產量少了將近一成,估計今年也差不多。”
“這兩年打魚越來越難了,現在像我們這種小船要在近海轉一圈,也就能打個六七斤,剩下的都是些蝦虎、八帶什么的。”曲師傅說。曲師傅的父親是位老漁民 ,現在他還記得小時候跟著父親出去打魚的情景。“那時候,開著船在近海轉一圈 ,少說也得三四百斤吧,而且,打的魚種類也多,像黑頭、鱸魚、鰻鱺、黃魚 、黃姑魚等,這些都很常見,小時候用魚竿釣都能釣不少,哪像現在啊,連個魚鱗都看不著了。”曲師傅有些惋惜地說。
漁業部門 市場上的魚至少六成是養殖的 在采訪中,漁業部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兩年因為過度捕撈,近海已經很難捕到魚了,市場上的海魚至少六成是養殖的,野生的已經很難見到。像我們常吃的大黃花魚,真正野生的估計得賣兩三百塊錢一斤。”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陳超教授告訴記者,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有很多魚實現了人工養殖。“像青島人常吃的魚類中,只有鱈魚 、帶魚 、金槍魚 、面條魚 、鮐魚 、鲅魚、鯧魚等有限幾種魚類,現在還無法實現人工養殖,其他的基本上都可以人工養殖,不過像“老板魚”、“鰻鱺魚”等,養殖的數量還很少,大都是半成品,就是采用野生苗然后再進行人工養殖。”陳教授說。
對于養殖魚的口味和營養問題,陳教授解釋說,其實養殖魚在口味和營養上未必不如野生的魚類。“的確,養殖的魚類在一些因素上可能會受到人工作業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并不大,很多養殖魚像黑頭、鱸魚等都是在近海網箱養殖的,它的生長環境跟野生魚相比其實差別不大。”陳教授講,“另一方面,魚的口味和營養與烹飪技術也是有關系的,魚口味不好并不一定是人工養殖的原因。”
而沙子口的曲師傅也告訴記者,養殖魚的口味也會因為養殖的海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海區養殖的魚在味道上跟野生的差不多,但是有些跟野生的就有差別,這個是跟水質、魚的生長環境等相關的。像在流清河外的海區養殖的魚 ,味道就要比其他海區養殖的要好些。”
專家 鯧魚和鲅魚有望實現人工養殖 4月6日,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了解到,國內海洋水產方面的專家已經在研究鲅魚和鯧魚的人工養殖技術,未來鲅魚和鯧魚也有望實現人工養殖。
據了解,目前鯧魚的人工養殖研究項目已經由上海市農委的相關專家展開,青島市黃海水產研究所陳超教授目前也是這個研究項目中的一員。“這個項目的牽頭人是東海所(東海水產研究所),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技術還沒有成熟。”而鲅魚的人工養殖研究項目則落在山東,目前也已經啟動。“這兩個項目目前都處在研究階段,因為研究對象都是深水魚 ,在它們的生長環境和生活習性上都有很多難題需要克服。”陳教授說。
文/圖 記者 孫祥輝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