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地球一小時”全球環保活動3月31日晚舉行,中國一百多個城市的眾多社區、企業、學校熄燈一小時,并開始實踐各自的環保改變。
我們很需要像“地球一小時”這樣的公益活動,它從理念到儀式,都能給地球村的“ 村民”們一個實踐的機會,使得更多人參與到節能、環保這場持久戰中。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態度,都體現出合作的誠意,這種好事值得推廣。
然而,作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直到近年接觸網絡,才知道有“地球一小時”這么一個全球性的活動存在,但此前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堅守“地球一小時”活動所倡導的行為和理念。這一切,都歸功于我平凡的母親,她教會我這些——可是,她做這些事情時,并不知道其背后的深層含義。
老家在大西北的農村,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我們那里缺水,各種資源也較稀缺。為了盡量節約,白天的時候,只要稍微能看得見摸得著,母親從不開燈;洗完臉的水,再用來澆園、灑地;她幾乎不怎么用一次性的塑料袋……母親不僅自己這樣做,也要求我這樣做,而且一年365天都是如此。可能你會覺得母親的節約已經到了有些“吝嗇”的程度,但這確實是一位平凡母親的樸實本能的環保行為。
大都市的人可能平常并不會像我母親那樣做。對他們而言,只要“地球一小時”就夠了,通過365天中的一個小時,來完成一個儀式。但是我母親的行為,不是因為別人的號召與動員,不是因為懂得做某件事背后有“非凡的意義”。她這樣做,只是出于“勤儉持家”的本能,出于幾十年養成的習慣。
說到節約與環保,大家都在不停呼吁民眾意識的覺醒。但這種意識,并不是一個小時的儀式就能呼吁來的,更不是只要你堅持一小時。只有把看似普通的事情當成美德,并且一直堅持下去,才有實際意義。如果這一小時過去了,節約的人還是照常節約,浪費的人仍舊惡習難改,那么這一小時的神圣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將“地球一小時”的全民嘉年華,變成每天恪守的行為習慣,這才是需要我們對地球做出的莊嚴承諾。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