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平宜和孩子們在一起。(資料照片)
“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盛典2月3日晚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堅持12年愛心長征、改變山區麻風病村的臺灣愛心人士張平宜獲獎,這也是該獎項首次頒給臺灣同胞。此外 ,在今年的評選活動中,朱光亞 、劉金國、楊善洲、吳孟超、胡忠、謝曉君、吳菊萍、孟佩杰、劉偉、阿里木也獲得了“感動中國人物”稱號,節衣縮食資助眾多兒童上學的白方禮老人獲得《感動中國》特別致敬。
助學老人白方禮獲特別致敬 張平宜是臺灣省云林縣人,曾任職新聞界,2000年因采訪臺灣麻風病療養院而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問題,后到四川涼山等地的麻風村采訪,觸動了她幫助當地教育的善心,她毅然辭去工作,專心投入涼山州越西縣大營盤村愛心助學事業。
“一只希望的青鳥飛過海峽,落在大山中被遺忘的角落,讓人理解到希望之翼的真正含義。”這是“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對張平宜的贊嘆。
除張平宜外,此次當選的“感動中國”人物還有:為新中國核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朱光亞,為官清廉的公安戰線楷模劉金國,為人民群眾奉獻一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基層干部楊善洲,年屆90依然工作在手術臺上的醫生吳孟超,在危急時刻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扎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從8歲開始伺候癱瘓養母12年的孝順女兒孟佩杰,自小失去雙臂卻創造出生命奇跡的鋼琴師劉偉。
走過10年的“感動中國”活動還向以白方禮老人為代表的長年熱心公益事業而未能獲得榮譽稱號的所有愛心人士表示特別致敬。
“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在中央電視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舉辦1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宣部部長劉云山致信祝賀。
“感動中國”是央視年終重頭節目之一,每年舉辦一次,每次評選產生10位年度人物以及1到3個特殊貢獻群體。
“感動中國”節目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央視表示,《感動中國》評選“人物事跡所蘊含的人格力量能感動觀眾”的標準從未改變,在人物選擇范圍上超越了國界、民族和語言。
據介紹,“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從去年10月份啟動,吸引了網民的廣泛參與。
過去10年間,該節目已向全國觀眾展現了100多位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錢學森、朱光亞、袁隆平等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也有徐本禹、叢飛、王順友等在平凡生活中做出不平凡事跡的普通民眾。宗新
■“深夜連線”張平宜: 將繼續奔波于四川和青島 “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這是“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典禮”上給予張平宜的頒獎詞。
2000年,中國臺灣女記者張平宜放棄了既有的工作,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一步步將一個原本供麻風村子女上學的教學點,完善成為一個日漸正規的學校。
如今,已有不少學生從這所名為“越西縣大營盤小學”的學校畢業。孩子們雖然離開了,但他們未來的方向在哪里?考慮到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最終,張平宜決定借鑒中國臺灣建教合作的經驗,聯合一家企業實行半工半讀。
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們在步入社會之前有一個緩沖,又能不間斷地繼續學習。
沒有企業愿意合作,張平宜最終只好向在青島辦工廠的弟弟“求救”。
就這樣,2008年7月,“青島希望之翼學苑”在青島即墨工業園的一家臺資工廠成立,學制兩年。
這也成了張平宜救助四川越西縣大營盤麻風村孩子事業的第二個“據點”。
在兩年的學習時間里,學生們白天上班,晚上上課。
2011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張平宜坦言,其實她還有一個“私心”,那就是希望幾年后,留在工廠的孩子們都能成為工廠的骨干。
張平宜的事跡經媒體披露后,在兩岸引起強烈反響。
“電視上的我漂不漂亮?”2月3日23時許,記者電話聯系到身在臺灣的張平宜時,她依舊很爽朗。
張平宜說,這份榮譽是大家對她的鼓勵,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仍然會往來于四川 、青島兩地,繼續做一個“麻風媽媽”。
記者 朱艷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