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起,本報發起捐助活動,號召市民為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瓦里灘孤兒福利學校的學生捐獻過冬棉服,籌款為他們購買一臺教學用投影儀。消息發出的第二天,就陸續有市民響應,到報社送錢送物的絡繹不絕。截至12月17日捐助活動當天,市民共為玉樹孩子捐款10081元,棉被 、棉服、學習用品七大包。每一筆捐款背后,都有一個溫暖的故事。
福州北路的天山小區到報社,本來很短的路程,但是對于上了年紀難辨東西南北的大媽來說,這一段路走起來并不那么簡單。“您好,我從報紙上看到了你們的活動,想要參加,但是周六又沒有時間,能不能提前來捐款?”12月15日晚上七點,記者忽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帶著濃濃青島腔的大媽。“我家在福州北路天山小區,也知道你們報社在南京路110號,但是不知道怎么過去,坐公交車不知道坐幾路,走路的話,我就很難知道報社在哪了。”
記者聽到這里也很難想出辦法來,告知電話那頭著急的青島大媽,如果在南京路站下車后還找不到報社,可以再次撥打這個電話詢問,記者多次問對方的稱呼,都被拒絕了。12月16日一大早,記者來報社后一直等待這位大媽的問詢電話 ,但是一上午也沒等到,中午過后正準備離開,突然就接到一樓警衛室的電話,“一位大媽說是想要給玉樹捐錢,你們下來接待一下吧。”
記者迅速下樓,為了監督捐款的準確流向,記者特意準備好自己的證件并叫上了一位同事,一同下樓接待這位大媽,“我捐錢也不多。把錢交給你們很放心 ,只要這些錢能到玉樹的孩子手里就可以,我還要謝謝你們呢。”大媽的話讓記者感受到寒冬里的暖意。
捐款活動定在12月17日上午九點開始,十點半,送走了大部分愛心市民后,記者正在統計當天的錢物明細。“還能捐嗎?來晚了!”大門口傳來一聲急切的詢問,一抬頭,一個熟悉的面孔已經出現在記者眼前。玉樹結對活動已經辦了一年多,集體捐助、聚餐也發起過好幾次,記者對每一位積極參加活動的結對市民都很熟悉了,眼前的這位女士,每次的活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這位女士姓張,資助的是一個10歲的小姑娘。
“剛剛在群里看到今天有活動,我就從家里跑出來了。來不及給孩子買東西,我把家里的棉被帶來了。”話音還沒落,張女士轉身出門,從自己的車里抱出了一床棉被和一床毛毯交到記者手上。“棉被是自己做的,毛毯也是新的。想讓孩子蓋厚點別生病了。”張女士覺得捐棉被還不夠,想了想,拿出600元錢給了記者。“報社之前說過 ,每年給每個孩子300元錢,我一直惦記著,可是自己寄怕寄不到,這次請一定幫我捎上。剩下的三百元,給孩子們買投影儀,希望他們明年開學就能看到幻燈片。”張女士說完,匆匆走了。
12月17日下午兩點 ,活動已經結束,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走進了記者的辦公室。老人從隨身的包里掏出一個信封交到了記者手里:“這里面是一千元錢,我的一個朋友放在我這好久了,讓我幫她把錢捐給玉樹的孩子。”老人認真地要求記者開一張收條給她,折起收條后,她又拿出三百元現金,這是她自己的那份。“玉樹的孤兒太可憐了,哪怕我們少吃點 、少穿點,也要讓他們把書讀完。”臨走的時候,這位老人告訴記者,她準備號召身邊的三四十位老年人一起幫助這些孩子。
這一次,我們為玉樹孩子們寄出了滿滿七大包的棉被和棉服,還籌集了 5700元捐款,加上上次活動剩余的市民捐款,總共10081元。按照原計劃,除去郵寄包裹的費用,我們會用剩下的錢給孩子們采購一臺投影儀,讓這些沒有見過幻燈片,甚至沒有摸過電腦的孩子們擁有一個至少和他們的同齡人差不多的課堂。記者 田歌穎 實習生 王映映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郭新舉]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