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房子交付時已經過簡單裝修。
帳篷避難,30多人睡大通鋪 地震帶來的慌亂、無助還沒有散去,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劉海清一家的面前:家沒有了,到哪里去安身?
活動板房還沒有建好,距離北川最近的開闊地帶——綿陽市區成了絕大多數北川人的選擇。九州體育館,成了收容北川人的集中地,從2008年5月13日開始,一群群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北川人開始陸續來到這個被北川人稱為“難民營”的地方。
十年前,劉海清一家在綿陽市郊建有一處房子,震后這處房子就成了劉海清一家人的避難所。最開始,余震不斷,沒有人敢住到房子里,劉海清他們就在家門口附近的一處空地支起了4個大帳篷,帳篷連在一起,下面鋪上薄木板防潮,親戚、朋友們都來投奔,帳篷一下子住了30多人。雖然睡的是大通鋪,但相比住在九州體育館的北川人,這里已經算“豪華”了。
所有的加油站都加不了油,劉海清一家和親戚朋友的轎車寸步難行,只能當成遮風擋雨的工具。劉海清是政府干部,他必須每天在崗 ,很少回綿陽的帳篷里住,李蘭已提前辦理內退,就負責照料在帳篷里避難的親戚朋友。每天早晚,李蘭會熬上一大鍋粥,給親朋們每人發只碗,大家就蹲在帳篷里喝粥。震后的前段時間供應緊張,家里以前存的臘肉、咸菜等,就成了所有人的美味佳肴。
綿陽大街上出租車很少,2008年5月14日,劉航花了很長時間才攔下一輛出租車,到“難民營”去打聽奶奶的消息,但沒有任何結果。
當天,劉海清回到了綿陽的帳篷里,還帶了一個小女孩回來避難。她是從一個中學的廢墟中挖出來的,被埋五十多個小時后奇跡生還。小女孩說,他們這個教室里只有三個人活著,有幾個同學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被餓死渴死悶死,有一個同學更慘,悶得受不了自己撞桌子死了。
震后慶生,鄉愁那頭是廢墟 2008年5月17日,劉家的大帳篷里有了震后的第一次聚會。一個被劉航喚作謝叔的人住進了大帳篷,這天也是謝叔的生日。謝叔和他愛人趙阿姨是劉海清、李蘭夫婦最好的朋友,不幸的是,趙阿姨已被證實在地震中喪生。
那天,李蘭買了些鹵菜,劉航從家里提了瓶紅酒,給謝叔慶生。這次慶生,成了真正的“慶生”,慶祝大家的大難不死。晚飯是地震后從來沒有過的豐盛,但酒喝完了,筷子很多人都沒動。每個人都在講述地震,講起來就沒有別人插話的機會。
這段時間,劉航在天南海北的同學都給她打電話,她們問劉航需要什么他們給寄過來。劉航就說需要一些驅蚊藥水、舊衣服。各地的同學紛紛張羅寄東西,他們到郵局的時候才發現不能寄給私人,只能寄給紅十字會統一分發。他們又提出給劉航捐款,被劉航拒絕了,他們很堅持,劉航更堅持。那些天 ,劉航和住在帳篷里的朋友們每天都收獲著感動,劉航也告訴自己,一定要珍惜每一個朋友,那些失去的朋友已經失去了,但身邊的一定要珍惜。
劉航最好的朋友王萍,是劉航很大的牽掛。地震發生后,王萍6歲的女兒和媽媽全部被埋在廢墟下,生不見人,死不見尸。為了壓制隨時可能崩潰的情感,王萍匆匆隨所在單位北川縣防疫站深入震區救災。
那一段時間,劉航將北川從前的美麗畫面貼到了自己的qq網絡空間里。
她還在日志里改寫了余光中的《鄉愁》,最后一句是“現在 ,鄉愁是一片殘缺的廢墟,我在這頭,北川在那頭……”
北川是根,現在沒有根了 在大地震整整過去一百天的那一天,北川老縣城對外開放,劉航想回去,被丈夫周云攔著,說不安全,終未能成行。
當天晚上,綿陽也出現了大風。劉航失眠了。想到北川,淚水就開始泛濫。劉航的母親李蘭是地道的羌族人,她跟著劉航參軍的父親四處奔波,成都、無錫等地一住都是好幾年,最后終于在北川落腳。而如今,家被毀了,那種漂泊的感覺讓劉海清再次涼到心底。
李蘭總是想起從前在北川的平靜生活。地震前,每天傍晚吃了晚飯后,他都要和丈夫劉海清一起環繞北川縣城走上一個多小時,多少年來雷打不動。而飯后散步也是大多數北川人的習慣,甚至中午午飯后都有成群的人在大街上溜達。北川地處大山的懷抱中,冬暖夏涼,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李蘭每次在街上買菜或買其他東西,沒有時間拿回家,只要讓買菜的人幫她把菜直接放到家門口的小賣部就行了,下班的時候,買好的菜準在那里,菜錢見面的時候再給。
北川是根,可現在大家沒有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