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兩會上的有些新聞,比較起來,既像巧合,又似傳奇。在3月5日的山東代表團第一次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談食品安全時說,“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這件事情“我們不好意思,很不好意思”;同樣是3月5日,本來還一直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大談“十二五”工作規劃的貴州省長趙克志,一聽到記者提出的“茅臺漲價”問題,立刻不發一言,拔腿就走。(3月6日《京華時報》、《新快報》) 代表也是人,各有各的秉性,各有各的脾氣,兩會也因此才生動鮮活起來。王岐山副總理談食品安全,坦陳了不少問題,沒有貼金、也沒有春秋筆法,實話實說,雖然數次“不好意思”,卻無礙于公眾對政府整飭食品問題的信心,道理很簡單:不回避問題、直面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慚愧”和“不好意思”,也許是職能部門自我鞭撻的一種動力,因為,今天“不好意思”,明天肯定不好意思繼續“不好意思”——這是老百姓最樸素的生活邏輯。
至于茅臺漲價問題,趙省長的“拔腿就走”也不是沒有道理:一者,價格問題是個市場問題,茅臺酒不是水價電價,不是壟斷性資源產品,政府無須擔負過多的責任;二者,市場經濟的邏輯是“該找市長找市長、該找市場找市場”,政府的手不會伸得過長、過頻。然而,這個“一言不發”加上“拔腿就走”,可能還是讓公眾多少有些郁悶:茅臺酒又不是國家機密,漲價不漲價,解開輿論的死結也是應然的道理,而“拔腿就走”可能會加深輿論與民眾的誤會。
兩會就是共商國是的地方,面對社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老百姓的訴求有時很簡單——哪怕多幾句“不好意思”、少一些“拔腿就走”!政治文明的進步、民眾幸福感的增加,有時就體現在這些小細節里。兩會上傳遞出的暖意 ,既在于那些大是大非的政策決議,更在于代表委員們對民意的姿態與面孔。
如何回應記者、回應民意,既是代表委員的權利與自由,更是這場盛會的責任與義務。有些問題不可愛、有些詢問很棘手,但民意基本是良善的,答案有時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對任何質疑與反問視而不見。每年的兩會都會“炮手”云集,也難免有“打醬油者”,透明開放的兩會,當能從代表委員們的言行舉止中,嗅到見賢思齊的訊息。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