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高校和高中應提早對接
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韓寧博士在此次研討會上表示:在人才選拔中,專業化考試機構,要根據大學的人才選拔需要和中學的實際,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與大學、中學一起培育新型的科學人才選拔模式。他透露,2011年,AAA考試將在去年試驗的基礎上,繼續提供考生個人成績報告單,除總分外,為每個考生提供在各個學科具體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能力點上的表現,并提供專業性向測驗報告。
韓寧表示,一方面,堅決反對以“平均分”、“升學率”等指標來簡單評價中學教學的做法;一方面,鼓勵和促進中學科學、合理、有效地使用考試數據來分析教學中的長處和缺陷。他透露,從 2011年起,有25人以上參加AAA考試的中學可以從考試網站上下載本中學的分析報告,分析報告不僅含有該中學按學科考查內容和考查能力的得分情況和分析,還含有通過統計方法產生的不同年度間該中學的水平變化趨勢。
一方面,利用高信度的社會化考試監測校內評價的可信性;一方面,利用社會化終結性評價的結果調整校內評價的結果,增加學校評價和尺度不一的校內成績在選拔中的可用性。韓寧認為,“一次考試定終身”有望被打破。
■聲音
一流考生并非一流學生
旅美教育專家黃全愈通過對比中美教育,認為能否成為一流大學,重要的一條是看學校怎么招生、招什么樣的學生。而以高考的考分為錄取與否的唯一標準,選出來的是一流的考生,但一流的考生絕對不等于一流的學生。
“即使我們有了世界一流的教師和教學設施,因我們的評價體系出了問題,我們招不到一流的可塑之才,也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黃全愈介紹說,美國學校一直注重錄取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而我們的學校同質化很嚴重,優點和缺點相似,校園文化有很多是不健康的。1996年,360多個SAT測試(進入美國大學的“高考”)成績滿分的學生申請哈佛大學,但165名被拒絕,理由就是要維持學生的多元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我國恢復高考時,學生什么樣的都有,插隊老師、轉業軍人、高干子弟、華僑等等。經歷不同,才使當時的學校充滿生機和特色。
所以,在中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對教育評價體系和高考制度進行改革,讓教師、學生乃至整個社會都更加關注學生創造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培養和選拔出來的學生才具備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才是真正的一流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一流人才。
據《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整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