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禮世刻碑用的鑿子和電動工具。
蘇名瑯刻的另一塊功德碑。
10月12日,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44年后,六塊記載天后宮修繕情況和記錄青島滄桑歷史的殘碑重新回到了天后宮(
本報10月13日曾報道)。看到本報報道后,家住嶗山區(qū)北宅街道洪園社區(qū)的蘇禮世向本報反映,刻碑者蘇名瑯是他的父親,蘇名玉是他大伯,他家仍然保留著刻碑的手藝,至今已有四輩人與石頭結(jié)緣。
刻碑者原是老哥倆 “刻天后宮石碑的是俺爹。”14日,家住嶗山區(qū)北宅街道洪園社區(qū)的蘇禮世撥打本報熱線96663反映 ,他看了天后宮石碑的報道,報道中提到的刻碑者蘇名瑯是他的父親,蘇名玉是他的大伯。
15日下午,記者來到洪園社區(qū)蘇禮世家。“前兩天我認認真真地看了你們關(guān)于天后宮石碑的報道,報道中所提到這六塊殘碑上的雕刻者蘇名瑯和蘇名玉,都是我們家上一輩。”據(jù)75歲的蘇禮世介紹,他的父親蘇名瑯已經(jīng)于上世紀50年代去世,他的大伯蘇名玉也早已去世多年。“父親的刻字在我印象中非常深刻,他是一個特別認真的人,刻碑容不得半點馬虎。”蘇禮世說,看到父親刻的石碑再次出現(xiàn),并得到保護,他感到非常欣慰。
四輩人結(jié)緣刻碑手藝 “刻碑手藝在我們家一直流傳了下來,我們家從事刻碑已經(jīng)四代了,從我爺爺開始,到我父親和大伯,再到我,一直到現(xiàn)在我的兒子,都沒有丟棄刻碑的手藝。”蘇禮世回憶道,他們家刻碑是從爺爺那輩開始的,到了父親和大伯這一輩,刻碑的手藝已經(jīng)很純熟了,每天的刻碑活很多。“我們家就靠著大山,與石頭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蘇禮世說,他沒有專門地學習過刻碑手藝,在很小的時候看著父親和大伯刻碑,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以前刻磨盤是一件很細致的活兒,由于石頭易碎,很多人都不敢攬這個活,但我卻能很順利地把磨盤刻好。”蘇禮世自豪地說,目前他家住的房子所使用的石料全是他們一家人自己做出來的。“以前爺爺、父親和我這三輩刻碑活比較多,但到了兒子這一輩刻碑的活就漸漸少了,現(xiàn)在我兒子主要是從事石料買賣。”蘇禮世說。
家里還有一塊功德碑 “其實現(xiàn)在刻碑比當年已經(jīng)簡易很多了,光工具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觀。”說著,蘇禮世從床下找出以前的刻碑鑿子和現(xiàn)在所使用的電動工具,“這些工具我都保留著,這也是我們一家四輩從事刻碑最有力的見證”。蘇禮世說,現(xiàn)在的工具雖然比以前先進了,但是一些小的字體卻無法刻出來,因此他一直保留著以前使用的自制鑿子。
“父親刻的碑很多,為了紀念父親,我們一家人也在收集父親當年留下的作品。”隨后,蘇禮世帶著記者來到了他家門口的一塊石碑旁,“這塊碑也是我父親刻的”。記者從這塊碑上看到 ,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人名以及捐款的數(shù)額。“這也是一塊功德碑,我們已經(jīng)收集好多年了。”蘇禮世說,他現(xiàn)在也不知道這塊碑到底有沒有研究價值,他想獻出來,一方面能夠供研究之用,另一方面石碑也能得到保護。
文/圖 記者 徐新東 劉鑫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