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歐木華 2007年6月3日下午,河南農民張振風因涉嫌入室搶劫、強奸被商丘市柘城警方抓獲。次日,“ 根據他的交代”,張的“同伙”——鹿邑縣村民郭新魁 、郭輝等被抓獲。2008年11月,張振風一審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一個月前,張振風案出現重大轉機 ,因其他犯罪入獄的王銀光被查出是強奸、搶劫案的真兇。隨后,張振風被無罪釋放。2010年9月8日晚,商丘市公安局向媒體發布了題為《知錯即改有錯必糾 商丘政法機關主動查究一起錯案》的通稿。
知錯即改、有錯必糾的態度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建立了一個有效發現和避免冤案的機制?張振風冤案出現重大轉機是因為真兇王銀光交代了案情,而此前的佘祥林案、趙作海案出現重大轉機,是因為“死者”活生生地出現在眾人面前。審視這幾起冤案,不難看出,這些冤案能夠被發現,主要歸功于一些偶然因素。
依靠真兇交代、“死者”現身這種偶然因素來發現冤案,顯然難以樹立司法的權威。這樣的冤案被發現之時,已經對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如果不從源頭上杜絕問題,則很難避免冤案的發生。
實際上,發現和避免一些冤案并不難,比如張振風案就存在著明顯的漏洞。警方曾抽取張振風的血液與受害人體內殘留精液進行DNA比對,鑒定結論排除了張的強奸犯罪嫌疑,但該結論被刑警大隊副大隊長隱匿,張于是被判死緩。沒有最重要的DNA比對數據,宣判也能進行,到底是什么讓這起案件從偵查到判決都顯得如此草率?
一些地方司法部門辦案思維落后,這種落后體現在法律思維不強,破案急功近利,過于重視口供,偏好“有罪推定”,在證據的取得上,往往借助于刑訊逼供。這些破案“潛規則”,很容易導致冤案。
刑警大隊副大隊長隱匿DNA鑒定結果,是本案一個很奇特的地方,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有待進一步調查。但不難看出,這起冤案的出現和“長官意志”有著必然的聯系。一位副大隊長想隱藏關鍵的證據,就能夠達到目的,法律沒有得到尊重,正常的審判程序被破壞,而“長官意志”卻得到了很好落實。在現實中,更多的“長官意志”體現為不尊重偵破邏輯,只強調迅速結案,甚至限定破案日期,把破案率當成另一種“政績工程”。
因此,重要的是消除目前存在的種種弊端,簡言之,一是要杜絕刑訊逼供,二是要避免不擇手段地追求破案率。在此基礎上,檢察部門和司法部門要以“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為依據來決定提交案件和審判案件。唯有如此,冤案才有可能失去“程序不正義”的生存土壤。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aiborain.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