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車前愁著出行難,買車后愁著停車難。很多有車的市民對停車這個“老大難”頗有感觸:大小停車場爆滿、停在路邊怕罰款、好不容易找到個車位還遭遇亂收費。“停車難”已經成為不少有車一族幾乎天天都會面臨的煩心事兒。今年兩會上,關于停車難的提案議案再度集中出現,人大代表 、政協委員特地“會診”,為解決島城停車問題進行現場“把脈”,其中,停車場的產業化開發、本市車停收臨時泊車費等建議尤其引人注意。
●停車為啥這么難? 40萬輛車僅4萬個泊位 “開車上路,第一個考慮的是路線怎么走,第二個考慮的就是車停哪兒。”市民林憲偉告訴記者,自他買車后,停車就成了他經常面對的難題,“如果有停車場,光停車費就每個小時從5元到20元不等,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要是車位已滿,就得四處找地方,停路邊還怕被‘貼條兒’。”林先生說。
來自農工黨青島市委的政協委員于青云就停車難的根源進行了大量的調研,于青云介紹,目前,青島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150多萬輛,而且正在以日均300~400輛的速度持續增加,就市內四區來說,總面積不足200平方公里,卻擁有近40萬輛車,停車場泊位僅4萬余個,泊位不足與汽車相對“過剩”的矛盾已迫在眉睫。“就按每輛機動車平面停放需要占地20~30平方米來算的話,40萬輛機動車需占用土地1000多萬平方米,相當于2500個足球場。而私家車增加的幅度還得增大,于是,在‘寸土寸金’的市區無處停車,也就不難理解了。”
●停車難出路何在? 讓停車產業化和市場化 九三學社的政協委員們提出,解決停車難的出路在于停車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首先向立體化停車轉變。
政協委員于青云說 ,美國的停車產業每年大約收益260億美元,提供約100萬個就業機會。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停車產業已經成為年產值數十億美元的大產業。“中國的停車行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就目前私人轎車擁有量每年20%~30%的增速,年均新增停車位可達300萬個左右,這是巨大的產業空間。”
許多政協委員對“停車產業”觀點表示一致贊同,大家認為,停車場所的建設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包括項目選址、籌備資金、設計造型、選擇設備等,因此,建議政府重視和加強停車產業發展,加大政府投入,擴大公共停車場建設,并通過補償等鼓勵政策發揮市場的作用,實現投資多元化、有償化和特許經營,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建停車場成本高咋辦? 政府要給予優惠政策 市人大代表、北方國貿集團董事長李其溫說,人人皆知,解決停車難就是要爭取更多的停車空間,而目前青島已經開始開發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場。
“停車場的開發就眼下來說,成本是相當高的。”李其溫表示,解決停車空間,政府首先要對停車場的建設及運營給予優惠政策。“停車場的建設用地,政府應該按工業用地評估出讓或直接采取無償劃撥的方式,并返還土地出讓金的政府凈收益部分。同時,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的貸款資金,可根據其額度的不同按實際貸款利率給予財政貼息,建設項目自投入經營之日起三至五年內,免征或減征房產稅的優惠,免征三年營業稅。”
“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樣一來政府資金消耗太大,其實這個資金來源完全可以是多渠道的。”李其溫進一步表示,政府投資、停車場收費、違章處罰收入、汽車燃料使用費部分收入、金融機構貸款、民間投資等,甚至發行債券等方式,都可以用來短期獲得足夠的資金投入停車設施建設。
●還有啥“急救措施”? 取消車輛臨時泊車費 除了空間局限之外,停車費用也是一大問題。“許多車位都要收取臨時泊車費,而這個費用高低不等,但積累下來都不是小數目,很多車主不愿意交費,為了逃避而四處亂停亂放,最終導致交通擁堵。”政協委員石春生在討論中就提出,對于本市車輛,應該取消臨時停車費。
石春生進一步解釋說,叫停“臨時泊車費”并非盲目地一刀切,也是有具體明細的:第一,除大型超市的封閉停車場及一切正規的停車場外,其余可泊車場所對本市機動車一律取消臨時停車費的收取,而外市的機動車,繼續按有關規定收取臨時停車費。
“當然,泊車畢竟是占用土地空間的,不可能完全免費,這就是第二條——年審收費。”石春生稱,在每年本市的機動車審驗中,可對車主一次性收取本年度的停車費用,收費額度可根據車型種類及車主收入而定,收取的費用主要用于臨時停車場管理員的工資,剩余可積累用于停車場的改造。
代表委員聲音 限時停車 ●政協委員 逄銘新 “停車不一定非要進停車場,一些路段完全可以根據各自在不同時段的閑忙進行限時停車。”市政協委員逄銘新建議稱,商貿、餐飲和生活集中區域中有條件的路段,可采取臨時限時停車管理措施,如11時30分至次日13時、晚7時至次日早7時車少、人少的時間段允許臨時、限時停放。
逄銘新補充說 ,如東部增城路南端、臺灣路、西部貴州路西段、費縣路等路段也可以限時停放,但要在道路停車區域設置臨時停車警示標志,提醒過往車輛減速行駛。
錯時停車 ●人大代表 朱繼強 “‘車位已滿’恐怕是最惹車主心煩的四個字了。”人大代表朱繼強說。白天,商場、寫字樓、機關單位等各處的停車場所都是滿滿的車輛,而居民區里卻很空蕩,到了晚上,商場、寫字樓、單位的停車場“空無一車”,居民區、樓門前卻停滿了私家車。
“不是沒有停車位,而是使用不均衡。”朱繼強建議,商場、寫字樓、機關單位下班后將停車場對市民開放,而居民區的部分車位也可對就近的單位開放,“從時間上錯開停放,就等于是增加了車位數量”。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