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莒國都城”將于明年年底建成。(效果圖)
半島都市報9月14日訊(記者 周輝 鮑福玉)投資200萬元建設莒國都城遺址和介亭遺址文化公園(一期),全部工程將在2009年底前竣工。今天記者從膠州市文化部門了解到,莒國都城遺址位于膠州市南關街道城子村。據專家介紹,周武王在位期間,封少昊后裔茲輿期為“莒子”,是為莒國國君,都城設在計(即現在的膠州南關街道辦城子村),約在周平王時,莒都南遷到今莒縣一帶。“莒國都城”重建后將展現春秋時期膠州的歷史和文化。
今天上午,記者聞訊后趕到了膠州南關街道辦事處城子村采訪,剛進村,就有村民過來帶路,一路上,村民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個村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立有一處石碑,上面有“莒國都城”字樣,后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砸成四五塊。前不久,膠州市文化部門準備重建“莒國都城”遺址文化公園時,專門把石碑碎塊收集到博物館存放了,遺址公園建成后,這塊石碑將復原放在原地。
城子村70多歲的村民郭大爺告訴記者,現在這片土地距離大海有一二十公里。聽以前的老人講,原先這個地方距離大海很近,只有十八步遠,一抬腳就到海邊了。
記者在“莒國都城”遺址看到,距離城子村不遠處,已經清理出一大片空地,面積約有四五千平方米。村民對莒國都城遺址的建設充滿了期待,大家說,遺址建成后將成為當地的又一道文化景觀。
記者隨后從膠州市文化部門了解到,莒國都城遺址位于南關街道辦事處城子村,原先在村東側有介亭一處,莒都舊址處設計規劃公園一處,占地十余畝。公園內恢復介亭一座,介亭南側設莒都遺址石碑一座,碑陰處刻介亭、莒都說明。并發掘一段古城墻址作為展示。公園西、南兩側修筑環抱狀水池,周圍布太湖石,栽種園林花木。
據介紹,莒都南遷后,莒的舊都城及屬地歸介國,其國君介葛盧,曾在此建亭望海,是為介亭。清初重建了介亭,“介亭春樹”也成了古膠州的八景之一。清乾隆年間膠州知州周于智的詩歌《介亭春樹》中寫道:綠陰深處萬人家,野色蒼茫入望賒。時有幽人閑吊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的有關專家告訴記者,莒國都城遺址的重現不僅可以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還能把島城的文明史上推千年。
■
相關鏈接
莒國簡介 莒國歷史悠久,歷代均有杰出文化藝術人才,創造并延續了燦爛的莒文化,與齊魯文化并稱“齊魯莒”文化,成為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國史稿》(郭沫若著)載“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民族。”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后為州為縣。
商代,莒地屬青州姑幕國,清雍正《莒縣志》記:莒地“唐虞以前無考,商(屬)姑幕國。此侯國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實侯此土,僅見之漢史中。”
在春秋初期,莒國從計(膠州的城子村)遷到莒縣,莒國國勢正強。莒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動戰爭。到春秋中后期,國內混亂,政治腐敗,國勢日弱,疆域屢遭蠶食。
[編輯: 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