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評面 | 刷屏的不是流量 而是世間的溫情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杭州“天才譯者”金曉宇的故事在朋友圈里刷屏,一個家庭在苦難生活面前的勇毅之心,被以文字的形式展露世人面前。
從故事中,有人看到了一個“天才”的成長,有人看到了“生活”的艱辛,而更多的是,如何面對艱難的生活。這是一個關于生活信念的故事,打動人的,是故事背后的世間溫情,而不是一個“天才”的成長。
當然,還有人看到的是“流量”,于是就有了各種“蹭”。這些年媒體融合轉型,有人追逐的是“唯有流量動人心”。追求“流量”并無過錯,畢竟無論是一個故事、一段文字、一條新聞,只要有人關注,有人傳播,就會產生流量、形成熱點,然后“上熱搜”。
但是,“流量”的作用是相對的。我們常見的網絡世界中,一個熱鬧接一個熱鬧,一波熱搜連著一波熱搜。喧囂過,只剩一地雞毛。當然,有人從中賺錢了,自我辯解這是傳播力的代表。可這種傳播力,有多少引導力呢?能給社會帶來多少向心力而不是撕裂感呢?還真難說。有些“流量”,說好聽點叫點擊率、閱讀量、傳播率;說的不好聽點,那是在以刺激人心最底層的惡,來換取真金白銀。
碎片化不是網絡傳播的專利和唯一特征,不是只有碎片的文字才能被有效傳播,形成熱點。從金曉宇故事的刷屏就能看出,長文章在網絡上也有大量的人能夠認真看完,并為此感動,主動轉發并進行評論。而后,網絡上形成了一個個的傳播節點,形成了一張巨大的、傳播力無限的溫情大網。
有人說,話語就是權力。可如何用好這份權力,將世界帶向何處,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網絡世界中充滿無限可能,傳播什么,闡釋什么,是媒體人的責任和深思的問題。因而,金曉宇所呈現出的并不是一個天才的故事,而是在告訴世人,應該如何去面對艱難的生活。讓我們知道,雖然世間充滿了不完美,但依舊需要微笑面對。我想,這也是一個社會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