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一個個紅色遺跡見證光輝歷史,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過往崢嶸歲月,穿越時空仍然激勵我們前行。建黨百年來,追尋著中國共產黨人在膠東大地上留下的光輝足跡,半島網推出“奮斗百...
追尋黨的足跡·感悟沂蒙變遷 | 支部強村莊富:沂南后峪子社區“后進”變“先進”的密碼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驅車出孟良崮高速路口,一個個村莊猶如“明珠”,星羅棋布。“愛尚沂南 紅色之旅”環線宛如一條項鏈,將沿線的“明珠”串起。后峪子社區,就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6月10日上午,“追尋黨的足跡·感悟沂蒙變遷”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采訪團走進沂南縣依汶鎮后峪子社區。綠樹成蔭,洋樓列排,道路潔凈……放眼望去,一幅新農村畫卷正在后峪子社區徐徐展開。來到這里的人,總會驚嘆村莊的巨大變化。每到此時,村民們都驕傲地說,我們有個好書記。支部書記梁兆利則說,感謝有個堅強的黨組織班子。
過去,由于山多地少、交通閉塞等原因,后峪子是當地有名的窮山村、光棍村、亂騰村。為了“摘窮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梁兆利帶領下,村黨組織一班人團結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幾十年的時間整山治水、修路架橋,徹底改變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后峪子社區更是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林果蔬菜、服裝玩具、鄉村旅游三大產業,走出了一條黨群連心、強村富民的路子。
采訪團在后峪子村史館參觀
治水修路,“干巴莊”換新顏
“閑時吃稀,忙時吃干;井底刮水,井里冒煙。”這句曾經口耳相傳的民謠,訴說著后峪子人的過去。
在村民們的記憶中,以前有來后峪子走親戚的,挑擔水就是最好的禮物。那時候,村中只有一口井,村里人為等半天泉一點的水,有時要蹲在井底大半天,有煙癮的老漢耐不住性子,索性插空抽袋煙。后峪子村“井底冒煙”的故事由此而來。
村民王本泉頭上的疤痕,更將后峪子缺水的窘境展現得淋漓盡致。那年,他蹲在井底等水,突然,一個水桶從天而降,王本泉頓時鮮血直流。“想想那時候的日子,簡直不堪回首。”那些年,王本泉總是憧憬不再刮水的日子。
后峪子窮,根在水上,影響卻深。外村閨女找婆家,媒人一提后峪子村就搖頭。最多的時候,全村36個小伙說不上媳婦,打了“光棍子”。“那時候,我們村是有名的窮山村、亂騰村,沒有水的干巴村和光棍子村。”這一切,刺激著梁兆利。
1988年,后峪子村黨支部書記梁兆利把村干部和骨干黨員組織起來,立下軍令狀,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改變村莊面貌。此后,在黨員干部帶領下,村里先后建成6處水利設施,修建水渠鋪設輸水管道,建成蓄水池,總蓄水量達到3.2萬平方米,千畝帥李園實現了灌溉,戶戶吃上了自來水,全村所有地塊實現自流灌溉。
“井底冒煙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王本泉感慨萬千。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后峪子道路順暢,直達山頂。可在以前,蜿蜒曲折的羊腸道,堵塞著村里與外界的交流。為了改變村里交通閉塞情況,梁兆利和“兩委”班子決定把修路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可面對既無錢也無材料的現實,群眾響應不高。針對群眾疑慮,梁兆利和村“兩委”干部做起了工作:先從黨員戶開始,沒幾天就籌集了大部分工程款。面對資金缺口,梁兆利毅然賣掉新買的拖拉機,并從家中拿錢補貼。施工期間,梁兆利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和老伴提著燈打石料。看到領頭雁努力,村民們加入其中,幾千方石料很快籌齊。
30多年來,后峪子整修道路、建設橋涵,水泥路修到地頭、通到家門口。同時,綠化荒山2000余畝,告別了“出村沒有路、澆地沒有水、山上沒有樹”的歷史,摘掉了窮山村、“干巴村”的帽子。
梁兆利向采訪團介紹后峪子村發展歷程。
三產一社,培育富民強村機制
“自己富了不算富,群眾富了才是真的富。”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在梁兆利帶領下,村黨組織把發展本地特色產業確定為強村富民的路子,把鄉親們從“窮窩”里拽出來。
一方面,由村黨組織出面,領辦成立合作社發展帥李種植,由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育苗、技術、銷售服務,注冊“陽都帥李”商標。目前,已經發展帥李種植1700多畝,是臨沂市最大的帥李種植基地,并通過了有機品牌認證,產品遠銷到東北三省。僅此一項,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另一方面,組織“兩委”干部走出去招商,先后引進了玩具廠和服裝加工廠,吸納本村勞動力60余人就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15萬元,群眾人均增收350元。
每到春季,總有游人漫步“千畝李花”園,徜徉其中細嗅花的芬芳,流連忘返。圍繞生態富民,后峪子社區打造了“千畝李花”觀光帶,建設了2處精品林果采摘園,興辦了3處農家樂,吸引游客觀光賞景、采摘體驗。“保底估計,一畝地能產7000斤帥李,每斤1.5元,一畝收入就能達到一萬塊,這個數字,對我們山地來說,收入就很可觀。”梁兆利說,每年帥李還不等成熟,客商就來提前訂購。
2018年,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2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6萬元,涌現出一批百萬元戶、十萬元戶,徹底甩掉了“窮山村”的帽子,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截至目前,后峪子社區形成了以林果蔬菜、服裝玩具、鄉村旅游三大產業為支撐,以“兆利合作社”為配套的“三產一社”增收模式,實現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舊村搬遷后,后峪子社區建起現代化村居。
文明和諧,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抓發展,不忘樹新風。同致富,不忘促和諧。
一直以來,后峪子社區注重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民主協商機制,堅持黨員和干部帶頭,大力推進移風易俗,不斷加強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和諧、有序、民主的鄉風文明新風尚。
為了促進家庭和睦,從1991年開始,后峪子社區連續30年公開評選“好媳婦”“好婆婆”“五好家庭”,并敲鑼打鼓送喜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多年來,家庭和睦的風尚一直持續至今。過去的“好媳婦”,如今變成了“好婆婆”。近幾年,社區又把“好媳婦”評選標準細分為“好媳婦”“優秀媳婦”“明星媳婦”三個等級。8年以下的為“好媳婦”,連續8年以上12年以下的是“優秀媳婦”,連續12年以上的為“明星媳婦”。
在后峪子村民眼中,孟兆慧是公認的“好媳婦”。不僅常年給公婆打洗臉水,若公婆回家晚了,還會到外面去迎接。因為孝順無微不至,孟兆慧連續20余年當選“好媳婦”,成為“好媳婦中的好媳婦”,成為村民們學習的榜樣。“大家都差不多,我只不過做了該做的。”面對贊譽,孟兆慧淡淡一笑,坦率地說。
截至2018年底,后峪子社區累計共評選出各類榮譽戶近300家,先進個人600余人次,樹立了學先進、講文明、講道德、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氣,營造了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濃厚氛圍。
村風正,則民風淳。為了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社區組建了“莊戶劇團”,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為了形成尊老愛幼的風尚,組建了黨員志愿者隊伍,照顧老人和兒童,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按月發放生活補貼、物品。為了增加群眾的安全,組織兩位干部輪流帶班、黨員群眾義務站崗巡邏。30多年來,未發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為改善群眾居住環境、轉變生活方式,后峪子進行了舊村搬遷,建起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成青年樓169座、中年房76套、老年公寓一處,配套了文化廣場、服務大廳、電子屏、農家書屋、衛生室、幼兒園、保潔隊等。
“村莊富不富,首看支部強不強。這些年,黨支部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干事創業。”梁兆利說,后峪子社區嘗到了抓黨建帶來的甜頭。下一步,將繼續以黨建引領各方面工作,讓后峪子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