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建黨100年 齊魯問初心|渤海走廊:渤海濺血祭刀槍 軍民如鐵“廊”如鋼
原標題:渤海濺血祭刀槍軍民如鐵“廊”如鋼
□記者都鎮強報道 昌邑市圍子街道孫斜村組織黨員和學生參觀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
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外景。
陳列館里的展品。
□ 本報記者 都鎮強
本報通訊員 王魯兵 張學健
昌邑市北部,渤海萊州灣畔,已有了些許春日的暖意。波濤洶涌的海水不斷拍打著灘涂,仿佛在訴說這里過去發生的事情。
穿越歷史時空,來到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包括昌邑北部、濰縣北部、壽光北部在內,我黨在這塊東西長約120里、南北長不過10余里的土地上開辟了根據地,成為膠東通往清河、魯中根據地和延安的紅色生命線——“渤海走廊”。
鋼鐵之廊
抗日戰爭爆發后,齊魯大地上魯中、膠東、清河等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然而,在日偽頑的反復“掃蕩”“蠶食”下,夾縫中生存的根據地面臨著相互之間距離較遠、聯系困難等難題。1938年5月,山東省委鑒于當時局勢,指示膠東特委盡快打通膠東與魯中、膠東與清河的道路。“這是山東省委提出打通‘渤海走廊’的最早指示。”昌邑市委黨史研究中心黨史研究者汲生昌說。
“渤海走廊”創建于最為艱難的抗戰相持階段,其主體是昌濰根據地,中心在昌北,如同一條帶子,東西分別伸向膠東和清河抗日根據地。尤為重要的是,在1940年膠東與魯中的另一條通道“濱海通道”被日偽軍切斷后,“渤海走廊”一度成為膠東與清河、魯中根據地聯系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在這條險惡的交通線上,膠東的黃金安全運往魯中和延安,無一閃失;數十萬部隊和2400多名黨政軍領導來往調動、東征西戰;大批醫藥、糧食、棉花和文件運往各根據地,為全省乃至全國抗戰勝利作出了獨特的歷史性貢獻。”汲生昌說,我黨經過“渤海走廊”最后一次運送黃金是1944年5月,南掖獨立營與平西四區隊用20頭騾子、40個鐵(木)箱運送金銀及小手榴彈。其中,金銀送往山東分局,小手榴彈送往渤海軍區。
“揚帆東渡膠東地,穿越大澤過青煙。”1942年6月中旬,時任115師秘書長的歐陽文前往膠東任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他從魯中出發,到達清河軍區后沿小清河向東,經“渤海走廊”到達昌邑下營,改乘木船到掖縣虎頭崖登陸,到達西海軍分區后寫出這樣的詩句。
當時,“渤海走廊”沿線基本上是一望無際、毫無遮掩的鹽堿海灘,日偽軍在附近駐有重兵。單就昌邑縣而言,逾千名日偽軍駐扎在縣城及北部柳疃、青鄉等沿海據點。堅持根據地斗爭,堅決保衛“渤海走廊”暢通,成為了昌邑、濰縣、壽光三縣黨政軍民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1941年春開始,敵人對昌濰根據地頻繁掃蕩。為此,昌邑獨立營和昌邑縣委組織根據地軍民在平地上挖溝,改造地形。經過一個冬天,‘抗日溝’做到了村村相通、溝溝相連,軍民外出行動均在地平線以下。昌邑獨立營利用‘抗日溝’作戰、轉移,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敵來我跑的被動局面。”汲生昌說。
英勇的三縣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同仇敵愾、不怕犧牲,用血肉之軀筑起一條鋼鐵之廊。為保衛“渤海走廊”,從1940年至1943年,昌邑先后重建改建了7次縣委,包括第一任縣委書記張智忠、副書記王炳亮在內的十幾名黨的領導干部光榮犧牲。
紅色傳承
“太偉大了!為保衛‘渤海走廊’,涌現出了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像寧愿犧牲自己也要掩護干部轉移的大娘,像連續幾天幾夜劃槳護送過往部隊卻分文不取的濰河老船工……”3月4日,大型音樂劇《渤海走廊》導演于克在參觀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后感慨地說。
時光荏苒,精神永傳。昌邑市自去年啟動了大型音樂劇《渤海走廊》創作,打造傳承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的精品劇目,向建黨100周年獻禮。“通過帶領大家參觀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學習這段紅色歷史后,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將音樂劇打造成精品劇目。”于克告訴記者,眼下他們正在抓緊排練中,在今年“七一”前后上演。
于克所參觀的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坐落于昌邑市龍池鎮。為把這一寶貴的紅色資源利用好,昌邑市從2018年10月份開始,用8個月時間打造了展陳面積2650平方米的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
3月4日,記者來到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一進館,氣勢磅礴的大型雕塑《信仰》就映入記者眼簾。《根據地的“識字班”》《我送大軍過“走廊”》等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讓歷史與現實交匯,將記者帶入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硝煙已散,精神永駐。陳列館以“渤海走廊”革命斗爭史為主線,根據有關歷史照片、文獻資料、老人口述回憶等,多維度全景式再現了昌邑、濰縣、壽光北部地區軍民保衛“渤海走廊”的英勇事跡。從開館到現在,已有970批次5.7萬人次的黨政干部、社會群眾、部隊官兵和青少年學生來到這里,聆聽歷史、感悟滄桑、緬懷先烈、激發斗志。
“我們走訪老戰士、老黨員和革命先輩后代600余人次,征集實物400多件(套)、資料1800余份,保存下40多萬字的文字記錄、2000多個小時的影像資料和近3萬張珍貴圖片,總結提煉了上百個有深度、有溫度、有激情的革命題材故事。”指著陳列館內的展品,渤海走廊黨性教育基地辦公室主任徐言斌說。
昌邑市還以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為主體,打造了與之配套呼應的95處紅色村史館、9處專題展館,形成渤海走廊全域黨性教育基地。“目前,已舉辦210多場次的‘渤海走廊·紅色課堂’,編印14套(本)紅色教材,編拍18部黨性教育電視片,命名18處中小學校‘英雄大隊’,使可歌可泣的‘渤海走廊’革命歷史走向更多群眾、走向全省全國。”徐言斌說。
深挖內涵
不同于北方傳統民居大門朝南的布局,走進被譽為昌北根據地“紅色堡壘”的昌邑市龍池鎮馬渠村,部分有年頭的民居卻是東、西朝向的入戶門格局。
看著記者疑惑的眼神,馬渠村黨總支書記魏廣政解釋道:“這都是當年為了保衛‘渤海走廊’作出的調整。”原來,為便于開展游擊戰爭,作為昌北縣委駐地的馬渠村采取了堵大門開小門、堵大街轉小巷和開便門、戶相通等辦法改造,使來犯敵人的行動受到了很大限制。
抗戰時期,馬渠村因對敵斗爭頑強,民兵威震四方,掩護干部傷員,積極參軍而聞名。如今,馬渠村因為紅色旅游而聞名濰坊,每年總有游客慕名而來參觀村史館等紅色景點,觸摸那段光榮歷史。
革命歷史悠久、紅色印記眾多、仁人志士輩出,如何將紅色資源的作用放大?龍池鎮黨委書記馬偉蓮告訴記者:“我們要提升‘紅色龍池’品牌價值與內涵,繼續保護紅色旅游資源,深挖紅色文化內涵,陸續推出一批‘紅色旅游+鄉村旅游+黨性教育’的紅色文旅綜合體,走出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站在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往西望去,相隔不到百米的地方就是紅色文化展覽中心,半徑3公里的紅色教育聚集圈已有規模。“我們重點面向濰坊及周邊地區,發揮紅色資源優勢,串聯抗日殉國烈士祠、陳干故居、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全武紅色展館、馬渠村史館路線,吸納濰坊地區乃至全省的紅色研學資源,叫響‘渤海南、昌濰北、龍池紅’品牌。”馬偉蓮說。
“我為家鄉代言”、“黨的百年歷程”紅色文化文物展、“紅色拜年”團拜會……這是從去年12月開始,昌邑市龍池鎮啟動的“紅色基因傳承年”部分活動。全年開展十大文旅活動,幾乎每月都有重頭戲。昌邑市龍池鎮,這個昌北抗日根據地和“渤海走廊”紅色交通線的指揮中心,正以自己的方式向建黨百年致敬。
文明新風
濰河側畔,草木長青。站在昌邑市區濰河大堤向西望去,一座現代化城市已經躍然畫卷之上。
與不少昌邑市民交談,他們的話語中滿是對城市變化的贊揚和肯定。“天更藍了,濰河水更清了,城市愈發美了。”3月5日,昌邑市民劉少武感慨說,去年讓他最為激動的事,就是昌邑市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譽。
如今的昌邑,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流動的“紅馬甲”成為昌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昔日臟亂差的集貿市場、背街小巷,得到了集中治理;15分鐘生活圈示意圖讓居民生活更便捷……
六年磨一劍,“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譽得來不易。更為重要的是,榮譽的取得,離不開紅色的引擎。“創城過程中,市委書記和市長掛帥,強力推進重點難點問題‘八大集中整治行動’,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各項創建任務。”昌邑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術叁說。
在昌邑,紅色引擎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不論是去年的疫情防控,還是復工復產,昌邑市黨員干部沖鋒在一線,為企業、項目解難題、出主意。去年,昌邑市在省內率先搭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邑辦理”電子證照共享服務平臺,創新建立“招商項目管家”系統,“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成為常態。
3月3日,昌邑市總投資近180億元的27個項目集中開工,吹響了新一年攻堅突破、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