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油田第一穿”!渤海千億方大氣田海底管線成功登陸
半島全媒體記者 田坤 通訊員 侯憲鵬
3月15日,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渤中19-6凝析氣田一期開發項目日前完成海底管線登陸段的鋪設作業,并創下渤海油田海底管線定向鉆穿越工程的先例,該作業的順利完成為登陸海管全線貫通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登陸段是渤中19-6凝析氣田一期開發項目陸海貫通的關鍵節點、重點、難點,也是整個項目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我們在距離防波堤70米的陸上,利用陸對海定向鉆從地下穿越防波堤,在海床下24米處打出一條水平段899米長、直徑為0.91米的地下孔隧并鉆至既定海域,工程船舶和定向鉆機協同將總長1478米、重180噸的海底管線一次性拖拽入通道內,完成海底管線登陸點的穿越作業。”海油工程渤中19-6凝析氣田一期開發項目安裝經理徐勤宇說。
據了解,渤中19-6凝析氣田登陸點位于山東濱州市北海經濟開發區臨港高端石化產業園,海陸之間被一道海床以上7米高、水面以上4米高的綿延防波堤所隔。按照常規海底管線登陸方式,將面臨兩個近乎無解難題:防波堤上層遍布超大超重且向海延伸約0.5公里的防浪石模,直接貫通,將面臨上千噸巨石的清理搬運工作。同時,登陸管線與擬建航道存在交叉,必須預挖溝20米以下進行超大深埋,挖溝工作量巨大、造價高昂。中國海油建設團隊經過大量實地考察和方案論證,最終采用陸對海定向鉆穿越技術,從而完成“渤海油田第一穿”。
陸對海定向鉆技術適用于砂質海床,而渤海灣海岸線多為泥沙和軟泥質,采用傳統辦法,或將因間斷停工導致泥沙回淤“地下孔隧”出現管線抱死的風險,回拖力也將呈指數級增長,對鉆機鉆頭和回拖管線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為此,項目團隊通過精細研究、反復推演,創新性開發出預鋪法加整體回拖相結合的定向鉆技術新工藝。
“我們先把管線鋪到海床上,等定向鉆打好地下孔隧后,將管線連續拖拉到位、中間不停,并持續向通道打泥漿,起到回拖潤滑和穩定孔隧作用,大幅降低了渤海海域特殊地層應用定向鉆回拖海管的施工風險,并為后續渤海海域同類型項目施工,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施工經驗和降本方案。”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設中心主任工程師蔣華云介紹。
渤中19-6凝析氣田是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中國東部最大的凝析氣田,目前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超2000億立方米、探明凝析油地質儲量超2億立方米。一期開發項目海底管線總長82公里,采用兩條鋪管船由陸向海、由海向陸的雙向對鋪方案。下一步,作業團隊將高質量完成登陸段管線與陸地管線接頭的對接工作,嚴控作業風險等級,安全高效完成清管試壓和排水干燥,全力確保項目按期投產,高效推動渤海油田增儲上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