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市政協委員楊紅生:打造“中國芯”,建成世界一流水產種業中心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劉笑笑 肖玲玲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一直關注青島的海洋漁業事業發展,此次上會,他帶來的提案是關于加快建設青島市水產種業體系。
楊紅生介紹,目前,我國的水產種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青島市也高度重視水產良種選育和現代水產種業發展,決心打造水產種苗科技研發中心,提出到2022年,水產苗種研發選育能力提升,“研發-中試-推廣”育苗體系基本完成,將青島打造成為全國水產種苗科技研發中心。
但我們同樣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楊紅生指出,首先,種質資源保護迫在眉睫,受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破壞、過度捕撈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天然水域水產種質資源銳減。截至2019年,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只有86家,而且有核心競爭力的種業企業很少,種質資源缺乏科學保護,資金、技術力量和人才隊伍相對分散,種業企業的實力普遍較弱,青島水產原種場也是如此,如青島最重要的經濟物種——仿刺參,也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收錄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此,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
其次,部分種業源頭受制于人。楊紅生說,部分種業原種嚴重依賴進口。隨著國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苗種需求量大幅增長,引進親本價格也逐年提升,但進口質量不穩定,處于“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不良循環,完善的“育-繁-推”體系難于構建,種業生產和推廣應用難于實現持續高效。
再次,良種選育研究與產業脫節。早期的良種培育主要由科研機構主導,新品種市場影響力有限。目前仍存在實施育種工作的企業少、育種工程技術創新不足、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沒有真正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技術創新作用,良種選育研究與產業脫節。
最后,育種新技術亟待突破。重要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抗逆等經濟性狀的生物學基礎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和育種材料構建等基礎工作薄弱,適于水生生物后裔多、遺傳多態性高等特點的分子育種理論和技術尚需發展,一些名貴養殖物種的苗種繁育技術亟待開發。
針對上述問題,楊紅生提出了自己關于推進水產種業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楊紅生說,要建設原(良)種種質資源庫,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種業技術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種業領域科研院所原始創新能力,制定水產種業標準與規范,顯著提升良種覆蓋率和市場占有率,建成現代水產種業中心,實現全市水產種業的跨越式發展。
首先要建設原(良)種種質資源庫。楊紅生說良種場是建立養殖品種多元化的基礎,而原種場是保障水域生物資源種質安全的重要舉措。根據《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資格驗收辦法》,在符合條件的區域籌建國家級原良種場,并積極促進省級原良種場建設和改造升級,增加原良種場的數量。其次,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核心作用。楊紅生說,通過“產、學、研”密切結合,引導大型種業企業積極參與良種選育工作,培養生產一線育種從業人員和技術人員,是有效提高水產養殖良種覆蓋率的重要舉措。再次,要發揮高校院所原創驅動作用。應提倡“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鼓勵科研人員將新技術、新理論用于生產實踐,參與制定良種選育相關技術標準,建立特色品種的高效增養殖模式;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人才優勢、設備優勢和信息優勢,為苗種生產和養殖企業培訓技術骨干,實現技術、人才與產業的充分融合。此外,還要增強種質質量監測和保障能力。楊紅生指出,籌建水產種業病害和環境調控、飼料營養、增養殖技術與裝備、產品質量檢測等功能實驗室,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建立親本管理、苗種繁育、性狀測定、質量檢測、病害防控、生產交易為一體的計算機信息平臺和育種數據庫,實現種業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管理及產品物聯網追溯。
楊紅生認為,我們的目標是要建成世界一流水產種業中心。建設原(良)種種質資源庫,以此為基礎,建立集種質創制科技化、生產示范標準化、技術保障信息化、科普教育智能化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新模式,帶動我國水產種業產業良性快速發展,實現種業交易全球化、商務電子化、學術交流國際化,打造水產種業“中國芯”,建成世界一流的水產種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