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充分展示中華...
88歲老軍人王佳玉憶崢嶸歲月:從衛生員成長為骨科專家
王老先生講述當年經歷。
文/圖 半島記者韓小偉
家住市南區高雄路干休所的王佳玉老先生,今年88歲高齡,他每天都要堅持工作3小時,記錄過去70多年的崢嶸歲月。
1946年,王佳玉從老家招遠參軍,因個子太矮、還沒步槍高,差點沒留下;接下來的數年中,他經歷多次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役,親歷了痛失戰友、同學的殘酷,更感受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作為一名骨科醫生,他切身感受到了醫療衛生水平的飛速發展,見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參軍時還沒步槍高
日前半島記者來到王老先生的家中,見到了他小心翼翼保存著的各類勛章。有1955年頒發的解放獎章、抗美援朝軍功章、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戰區頒發的渡江勝利紀念章和淮海戰役紀念章,還有一枚是1988年中央軍委頒發的勝利功勛榮譽章。
“剛參軍的時候,還差點被趕回了家。真回家了,就沒這些事了。”王佳玉感嘆。
那是他15周歲的時候,用他的話說,打小吃地瓜長大的,個子很小。當他來到部隊后,身高沒有步槍高,當天拿到了軍裝,“最小號的上衣,穿在我身上也長過膝蓋,褲子盡量往上提,褲腿還要挽上一大截。鞋子太大,腳穿在里面亂晃蕩,沒辦法,只好把鞋往前填上一團棉花頂住。還發給我一件軍大衣,白天穿,晚上當被蓋。”這是王佳玉當時的經歷。
有一天,團參謀長到王佳玉所在的衛生隊檢查工作,看到王佳玉就皺起了眉頭,問他,“幾歲了?”王佳玉膽怯地回答:“16歲。”參謀長搖頭說:“胡說,奶毛還沒去呢。”他說,太小哪能行軍打仗,“回家吧!”參謀長安排隊長打發王佳玉回家。
王佳玉哭著不走,隊長沒辦法,于是說,要考考王佳玉的本領,要是能拿一百分就留下。隊長出了一道分數題,小學畢業的王佳玉很快就算出來了,得了滿分。隊長只好兌現承諾,想了想,安排王佳玉到部隊的留守處去。接著,坐著馬車走了一晚上,王佳玉從招遠來到了留守處所在的萊西水溝頭,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軍人生活。
想起當年事,眼淚止不住
“在部隊吃得飽,過了一年我的個子就長高了,也如愿跟著部隊開往前線。”王佳玉做過衛生員、炊事員、通訊員、文書,其中跟醫療最有緣,做衛生員時間最長。
來到前線,他終于零距離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先后參加孟良崮、濟南、淮海、上海等戰役,1950年隨華野九兵團27軍抗美援朝,參加長津湖、第五次戰役等并榮立戰功。
短短數年,王佳玉經歷了無數次生死別離。
孟良崮戰役剛剛結束,王佳玉在戰場上看到,和他一個村的小學同學王林江背著一個人從遠處走來,“他的左胳膊負傷了,他的槍掛在脖子上,用一只手吃力地背著一個人。我一看,那是我另一個同學王哲生,我們都是一個村的,他已經犧牲了。”講述這段經歷,時隔數十年,王佳玉還是忍不住熱淚盈眶,聲音哽咽。
在朝鮮戰場,王佳玉和戰友們剛到朝鮮,就遇到了一件震撼心靈的事。他們在野外看到了一名死去已久的朝鮮婦女,她很年輕,還背著一個孩子。“我們過去查看情況,發現兩個人都死去了,孩子一兩歲的樣子,臉上還有淚痕。查看了一下身上沒有傷痕,估計是逃難的路上餓死或病死的。”
王佳玉說,戰爭是殘酷的,對老百姓來說,戰爭就意味著極大的犧牲。
醫療水平已“沒得比”
從朝鮮回國,1953年,王佳玉奉命調往福州軍區29軍,駐守福建前線30余年。一直從事軍隊醫務工作,他感覺自己需要進修,于是在1956年考入軍醫大學,1962年畢業,成了野戰醫院的一名骨科醫生。
時光飛逝,到1983年從福建返回青島、1986年離休,當年的衛生員王佳玉,已經變成了醫療領域的專家。而兩種身份所處的醫療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軟件、硬件、人才學歷等方面,均有極大程度的飛躍。
這些年里,王佳玉見證了醫療水平的整個發展過程。“發展變化太大了,以前的情況跟現在簡直沒法比較。”他說,國內的醫療水平飛速發展,到如今已經不比國外差;而且中醫是國外沒有的,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他說,當年部隊的醫療條件、水平都很低。受限于當時的年代,當時的條件跟現在相比差得太多。比如,藥物有時候很受限制。在當時,青霉素非常珍貴,1兩黃金甚至換不到幾瓶青霉素。
藥物短缺在戰爭年代不時出現。在朝鮮戰爭時,隨著戰線的推進藥物供給跟不上,“有一次,我在山洞里護理13個得了破傷風的士兵。沒有藥物治療,救不了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個個打哆嗦,最后都犧牲了。”這種殘酷的戰爭經歷,對比如今和平年代,簡直是不能想象的。王佳玉說,這更能讓人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平的寶貴。
“離休前,我做過一臺手術,一名12歲小男孩患有靠近心臟的大動脈瘤,最后手術成功救活了男孩。”王佳玉說,這樣的手術,即使在國外也鮮有成功案例;僅此一例就能證明,中國的醫療領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特寫>>> 寫作40萬字,記錄崢嶸歲月
對于自己的身世,王佳玉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于1931年出生在山東招遠河東村,父親王理民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了招遠縣抗戰獨立大隊……1949年6月青島解放,父親隨軍入城,先后任青島市僑聯副主席、市政協副秘書長。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我于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幾十年的革命戰斗生涯中,我始終以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標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黨、為人民做好工作。”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不能忘記是無數革命先烈和前輩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赴后繼英勇犧牲換來的,是他們夯實了共和國大廈的堅實基礎,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永遠懷念他們。”這是王佳玉親筆寫下的話語。
離休后,王老先生并沒有安心享受生活,反而時刻要求自己“去工作”,“直到現在,每天都要在電腦上瀏覽醫學信息、寫作3小時,上午一個半小時、下午一個半小時,過年過節從不間斷。”放下了手術刀,老人沒有離開“戰斗”了數十年的醫療領域,他還像以前一樣,時刻關注著醫療領域的變化,認真研究,并動手寫作相關論文。“到現在已經發表13部專著了。”
除了關注醫療領域,王佳玉還持筆記錄當年的崢嶸歲月。在用筆寫作之外,老人還能熟練操作電腦,更加便捷地工作。只見他打開電腦,在一份文檔中,熟練地通過快捷鍵,找到他要看的內容。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老照片,當年20歲出頭的王佳玉,雙眼明亮,意氣風發。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磨難重重,經歷殘酷的戰爭考驗,走到今天,要記錄下這個過程。”老人介紹,截至目前,他已經寫作超過40萬字。
- 萬里歸途只為信賴!骨科“院士團隊”張培訓教授主刀,青島老人圓康復夢
- 交行青島分行創新金融服務 助力“88購物嘉年華”釋放消費活力
- 2025青島88購物嘉年華即將啟幕 暢享多元消費盛宴
- 歷史的回響 和平的宣誓——中國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孫大業逝世,享年88歲
- 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儀式將于7月7日舉行
- 患膝骨關節炎疼到走不了?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骨科手術機器人持續“上崗”,精準助力關節置換
- 賣房長住養老院!88歲青島老兵夫婦:這里裝得下歲月,盛得滿熱愛
- 38歲男子住進了小兒骨科病房,背后原因竟是……
- 山東紅色旅游加強多元融合,創新年輕化場景化故事化表達 沉浸紅色旅游 感悟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