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九部門聯動破題企業“出海難”,抱團護航為企業出海鍛造“硬支撐”
一家民營企業的“出海”之問,何以引來青島九部門聯合發文?
8月29日,青島市整合民營、外辦、金融、人社、商務、海關、貿促、上合示范區、自貿片區等多部門資源,由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中共青島市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共青島市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等九部門共同簽署的支持企業出海聯合文件《青島市助力中小企業“揚帆遠航”2025年出海行動方案》正式發布。一紙公文背后,不僅是政府服務模式的自我革命,更是青島產業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戰略回應。
從“產品出海”躍向“生態出?!?/h4>
過去,企業出海多是自己摸石頭過河,而現在九部門聯手給企業搭了座橋。這份看似普通的聯合發文,之所以讓企業格外關注,是因為它切中了當下青島企業出海最迫切的需求。當出海從“賣產品”升級為“建生態”,從“單打獨斗”變為“抱團出征”,企業需要的早已不是單一部門的點對點支持,而是能覆蓋全流程、解決多維度問題的組合拳。
以海爾為例,其出海早已不是簡單的家電銷售,而是在全球布局10+N創新生態體系。海爾在巴基斯坦建立“海爾-魯巴經濟區”,整合當地供應鏈、制造鏈與消費鏈,形成“研發在本土、生產在當地、服務輻射區域”的本土化生態。
海爾全球10+N研發中心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既要解決跨境人員簽證問題,又要對接當地供應鏈標準,還得處理外匯結算難題,單靠一個部門顯然無法搞定。
對中小企業來說,這種“系統性難題”更突出。如果企業要新進入一個海外市場,不僅需要了解當地相關補貼政策,還得應對技術標準壁壘,甚至要處理跨境數據合規問題。
這些案例都指向一個現實,如今的出海是場系統戰,企業面臨的問題早已跨領域、跨部門,過去找這個部門問政策,那個部門跑流程的模式,效率太低,也跟不上節奏。
而九部門聯合發文的核心,正是把企業從這種多頭對接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讓出海路上的攔路虎能被集中解決。因此,當企業從“產品出?!边~向“產業鏈出?!薄吧鷳B出海”,對政府服務的需求自然從單一支持升級為協同賦能。
破解融資、抱團出擊
政策“組合拳”直擊痛點
青島九部門聯合發文助力企業出海的價值,不在于多少華麗的表述,而在于企業能從中拿到多少真金白銀的支持、解決多少“卡脖子”的難題。
8月,市民營經濟局召開“落實‘四穩’部署 攻堅下半年”全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系統年中工作會議
最直接的變化是需求對接更精準。文件提出要建立中小企業出海需求數據庫,通過問卷、走訪、座談會等方式,摸清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痛點。不管是初創期缺政策指導,還是成長期缺市場渠道,或是成熟期缺融資支持,有了需求清單,政府部門就能“按單上菜”,避免企業盲目摸索。
更重要的是,在開拓市場方面,企業能拿到真金白銀的補貼。文件明確對參加境外貨物貿易類展會的企業給予補助,還會組織“青島制造”海外推介活動,推動企業“抱團出?!?。畢竟對中小企業來說,參加一場境外展會的費用動輒十幾萬,補貼能直接減輕資金壓力。而“抱團出?!备芙档蛦未颡毝返某杀荆热鐜准移髽I聯合租用展位、共享翻譯資源,甚至能一起談判爭取議價權。
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有針對性解決方案。文件指出,針對出海企業的特點,金融機構將開發“出海貸”“信保貸”等產品,不僅利率有優惠,額度也會傾斜。更重要的是拓寬了融資渠道,符合條件的企業還能通過發債、股權融資對接資本市場,一舉多得。
這些好處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承諾。文件明確了2025年的具體目標。建立健全協同機制,服務外貿企業參加境外展會不少于35個,參展企業不少于450家次。這意味著,企業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展會補貼、平臺資源和協同服務。對企業來說,這不僅是“支持”更是“底氣”九部門聯合發文對企業的意義,遠不止解決眼前的難題,更在于為長期出海提供了定心丸和加速器。
企業與城市雙向奔赴
出海背后的競爭力密碼
九部門聯合為企業出?!白o航”,看似是一項產業政策,實則是青島提升城市競爭力、探索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當企業的出海半徑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深度綁定,這種聯合機制便超越了服務企業的范疇,成為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軟實力。
從城市競爭力維度看,企業出海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城市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作為全國唯一的上合示范區所在地、山東自貿試驗區核心片區,青島擁有對接區域合作規則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雙重優勢。方案特別指出,鼓勵上合示范區深化與上合組織相關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著力推動轄區企業依托示范區平臺布局海外倉、營銷中心,探索“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模式。支持自貿片區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引導企業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跨境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領域先行先試,推動汽車零部件、家電電子等優勢產品通過片區拓展新興市場,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創新驅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讓兩張名片成為青島企業鏈接全球的重要支點。
位于上合示范區的青島·上合之珠國際博覽中心
由此可見,城市對企業出海的支持力度,決定著其產業“走出去”的深度與廣度,而產業的國際化程度,又直接塑造著城市的國際分工地位。
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聯合機制正在推動青島形成企業出海帶動產業升級,促進城市進階的正向循環。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倒逼本土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產業升級又推動城市基礎設施、人才儲備、創新生態向國際化看齊。而城市功能的提升,反過來又為企業出海提供更優質的出發港。
從一家民企的“出海之問”到九部門的“聯合作答”,青島以實踐演繹了當政府治理能夠跟上企業升級的步伐,當城市的開放格局能夠支撐企業的國際雄心,企業與城市便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形成雙向奔赴,這不僅是一座城市對企業出海訴求的回應,更是青島以跨部門協同的“軟實力”,鍛造參與全球競爭的“硬支撐”。
(大眾新聞·風口財經記者 管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