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小鎮冠軍”丨濟寧兗州: 從制造到智造,小鎮解鎖一張紙的新玩法
海報新聞記者 李鑫鵬 濟寧報道
近年來,沿著濟寧市兗州區新兗鎮前行,太陽紙業機器的轟鳴與紙張的沙沙聲交織成現代工業的交響,空氣中彌漫著原木的清香與科技的氣息。穿過綠樹成蔭的廠區,一座現代化的造紙車間映入眼簾——這里是太陽紙業的核心生產基地,作為中國造紙行業中紙產品、漿產品配置最全的企業之一,預計今年年底,太陽紙業年漿紙產能將超過1400萬噸。
不同于傳統造紙企業,太陽紙業的生產線處處彰顯著創新基因。在這里,有一臺投資45億元的“超級機器”——39號機,這臺采用全球最先進的智能化控制系統,可年產50萬噸綠色環保紙,年產值達25至30億元。
回溯發展歷程,科技創新始終是太陽紙業的核心驅動力。1982年,李洪信帶領30余名工人在簡陋廠房起步,從一臺小紙機開始創業。歷經40余年發展,作為山東省造紙產業鏈“鏈主”企業,公司堅決扛起“鏈主”擔當,以龍頭引龍頭,以鏈主托鏈條,助力濟寧市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造紙產業鏈集群。
“數智賦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公司全面集成AI、大數據、智能物聯感知等前沿技術,帶動本地造紙產業鏈加快邁向‘綠色智造’。”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龐福成說。
走進8萬方水處理中心,清澈的中水正通過濕地系統流向氧化塘,最終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可直接用于農業灌溉。太陽紙業通過水資源一體化利用模式,讓企業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93%,各項指標均居世界前列,連續多年獲評“國家綠色工廠”。
太陽紙業發展的紅利正通過多種模式反哺社會。在兗州區吳村,太陽紙業投資5200萬元實施整村搬遷,為村民建設現代化社區,并優先吸納百余名村民就業。長期以來,太陽紙業深度踐行ESG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升員工幸福指數,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持續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下一步,企業將更加善于高位定標、奮勇爭先,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重點新項目激活發展新動能,引領中國造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為濟寧市實現‘一個萬億、五個倍增’的奮斗目標貢獻更多太陽力量。”龐福成說。
從老撾的熱帶雨林到兗州的智能工廠,從生物質精煉車間到循環經濟園區,這條綿延數千公里的產業鏈不僅創造著經濟價值,更在書寫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