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豆芽是用激素催生的,吃了會致癌?是謠言!
市場上那些白白胖胖、口感脆嫩的無根豆芽,常被描述為“激素催出來的產物”,甚至有人說“吃了會致癌”。
流言分析
這是一種常見誤區。
制作無根豆芽所需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并不等于人類激素,而且我國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有著明確規定,只要生產者在規定劑量內使用,這些物質的殘留量會遠低于每日允許攝入量的安全閾值。
消費者在選購豆芽時,應通過正規渠道,食用前也一定要做熟。
市場上那些白白胖胖、口感脆嫩的無根豆芽,常被一些傳言描述為“激素+農藥催出來的產物”,甚至有人篤信“吃了會致癌”。這些說法讓不少消費者在購買時猶豫再三,有的人干脆不再碰這種便宜又常見的蔬菜。
那么,無根豆芽到底是怎么長出來的?它們和激素到底有沒有關系?
無根豆芽使用的什么激素?
無根豆芽是一種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抑制其長根的豆芽,所用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又被叫做“無根水”,主要成分有 6-芐基腺嘌呤(6-BA)和 4-氯苯氧乙酸鈉。它們的作用是調節植物生長過程,抑制根系伸長、讓芽體更粗壯好看,從而提升商品性。
這里需要澄清一下:植物生長調節劑 ≠ 人體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機制與人體內分泌激素完全不同,不會在人體內發揮類似激素的作用。
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 - 2021 )中,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有明確規定,只要生產者在規定劑量內使用,這些物質的殘留量會遠低于每日允許攝入量的安全閾值。
舉例來說,成年人每天需要一次性吃下幾十公斤含有最大限量殘留的豆芽,才可能接近健康風險水平,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重視,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添加”或“綠色認證”豆芽。這類產品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以及選用特定豆種,不使用任何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能生產出口感良好的豆芽。
如果你對植物生長調節劑格外介意,或者更傾向于天然食品,可以選擇這類產品。但要注意,“無添加”不等于“絕對安全”,它仍需遵守衛生標準。
食用無根豆芽需要注意的問題
無論是否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豆芽生產的最大食品安全風險來自微生物污染。豆芽需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芽,這同樣是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理想繁殖環境。如果生產過程衛生不達標,或儲存條件不當,這些細菌可能大量繁殖,導致食物中毒。
因此購買豆芽后應盡快食用,不要長時間放在室溫。烹飪前要用流水反復沖洗,可適當浸泡 5 – 10 分鐘。如一次不能用光,記得冷藏保存,并最好在 48 小時內食用完。食用前要確保豆芽都做熟了。
自己發豆芽的注意事項
不少人為了避免植物生長調節劑,會在家自己發豆芽。家庭制作確實可以確保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但也存在衛生隱患:
1、器皿若未充分消毒,容易滋生細菌和霉菌。
2、使用自來水且存放環境溫暖潮濕,更易引發微生物超標。
3、家庭缺乏像工廠那樣的溫濕度精準控制,容易造成品質不穩定。
所以,自制豆芽也必須嚴格注意清潔與消毒,必要時使用涼開水或凈化水,并控制發芽溫度和時間,食用時必須做熟。
在外購買豆芽時,想要安全可靠,應該選擇正規途徑購買。優先選擇大型超市、知名農產品專賣店或有品牌保障的產品,并查看包裝或標簽上的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對散裝豆芽,觀察其色澤是否自然、有無異味、有無明顯黏液。
無根豆芽是一種價格親民、營養豐富的蔬菜,只要來源可靠、處理得當,完全可以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選擇。面對食品安全謠言,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排斥,而是學會辨別信息、選購正規產品、正確儲存與處理。這樣才能真正把食品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照“謠”鏡
這類謠言有以下幾大特點:一是夸大危害,把無根豆芽生長調節劑說成“激素”并宣稱致癌,忽略安全用量;二是偷換概念,混淆植物生長調節劑與人體激素;三是絕對化斷言,以“吃了會致癌”制造恐慌,無科學依據。
面對此類謠言,最重要的是識別絕對化傳言,學會辨別信息,勿被謠言誤導。
參考文獻
[1]Gettler A O. The balance of acid-forming and base-forming elements in food, and its relation to ammonia metabolism..[M]. Williams & Wilkins, 1912.[2]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8650739[3]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O._Young[4]Ovesen L, Bendtsen F, Tage-Jensen U, Pedersen NT, Gram BR, Rune SJ. Intraluminal pH in the stomach, duodenum, and proximal jejunum in normal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Gastroenterology. 1986 Apr;90(4):958-62. doi: 10.1016/0016-5085(86)90873-5. PMID: 3949122.[5] Fenton TR, Huang T.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acid load, alkaline water and cancer. BMJ Open. 2016;6(6):e010438. Published 2016 Jun 13. doi:10.1136/bmjopen-2015-010438[6]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drum_Shettles[7] SHETTLES LB. Nuclear morphology of human spermatozoa. Nature. 1960;186:648-649. doi:10.1038/186648a0[8] SHETTLES L B. Conception and birth sex ratios: A review[J]. Obstetrical & Gynecological Survey, 1961, 16(6): 768-773.[9] Downing DC, Black DL. Equality in survival of X and Y chromosome-bearing human spermatozoa. Fertil Steril. 1976;27(10):1191-1193.[10] Grant VJ. Entrenched misinformation about X and Y sperm. BMJ. 2006;332(7546):916. doi:10.1136/bmj.332.7546.916-b[11] You YA, Kwon WS, Saidur Rahman M, Park YJ, Kim YJ, Pang MG. Sex chromosome-dependent differential viability of human spermatozoa during prolonged incubation. Hum Reprod. 2017;32(6):1183-1191. doi:10.1093/humrep/dex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