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評丨健身不成反傷身!讓“健康衛士”回歸本位
半島網評論員 梁湘
在全民健身浪潮席卷全國的當下,社區廣場、公園綠地中隨處可見的公共健身器材本應成為民眾強身健體的“健康衛士”。然而,央視《財經調查》欄目近期揭露的暗訪調查卻令人觸目驚心——定州市多家體育器材企業通過偷工減料、偽造合格證等手段,將大量存在安全隱患的非標器材推向市場。健身器材本是守護健康的“衛士”,然不法企業以“健康”為名形成灰色產業,正威脅著公共健身空間的安全。
劣質器材:以“省成本”之名行“傷人”之實
調查顯示,定州市源動力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兩種手段壓縮成本:其一,將器材管材壁厚從國標要求的2.75毫米降至2毫米,并簡化除銹、噴涂工藝,導致鋼材抗銹蝕能力與承重強度斷崖式下跌;其二,將秋千、單雙杠等非框架式器材的安裝方式從“地埋”改為“膨脹螺絲固定”,僅靠四顆10厘米長的螺釘支撐2米高的立柱。這種“省成本”策略直接催生了“斷裂風險”與“立柱松動”兩大安全隱患。
更令人震驚的是,企業為迎合客戶需求,竟將“袖珍版”漫步機、尺寸縮水的上肢牽引器等“減料設計”包裝為“暢銷產品”。
監管漏洞:從“假合格證”到“假檢測報告”的產業鏈
企業為規避監管,構建了一條從“假合格證”到“假檢測報告”的灰色產業鏈。定州市多家企業不僅可按需定制印有“中國體育彩票捐贈”“某縣扶貧互助協會”等字樣的合格證,更通過“租借合格器材送檢”的方式獲取檢測報告。天津某檢測中心工作人員甚至直言:“可以租一個或者借一個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用于檢測,這樣做,檢測機構并不管。”這種“變通”手段,讓非標器材披上了合規外衣。
監管漏洞的另一端,是中標單位與施工單位的“集體失聯”。在泗洪縣孫園鎮薛崗小區文化體育廣場項目中,中標單位江蘇泓易建設有限公司始終無法聯系,而現場已安裝的器材均采用膨脹螺絲固定。這種“中標即消失”的怪象,暴露了公共健身器材采購、安裝、驗收全鏈條的監管失守。
治理整頓:從“查封非標”到“重構標準”的攻堅戰
面對央視曝光的問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迅速行動,聯合多部門對涉事企業立案調查,查封送檢問題產品,并責令暫停生產銷售。這場“查封非標”的攻堅戰,僅是治理整頓的第一步。更根本的挑戰在于重構公共健身器材的標準體系與監管機制。
一方面,監管部門需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對管材壁厚、安裝方式等核心指標實施“零容忍”監管;另一方面,需建立“器材溯源碼”制度,讓每一臺器材的采購、安裝、檢測信息均可追溯。此外,對檢測機構的“租借檢測”亂象,應引入“飛行檢測”與“責任倒查”機制,斬斷“假報告”產業鏈。
公共健身器材承載著民眾對健康生活的向往,其質量安全絕非小事。當劣質器材將“強身健體”異化為“傷身害命”,當監管漏洞讓“健康空間”淪為“危險地帶”,這場治理整頓已刻不容緩。唯有以最嚴標準、最實監管、最重問責重構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防線,方能讓“健康衛士”回歸本位,讓全民健身的陽光真正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