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國內首臺胡蘿卜無人收獲機!青島胡蘿卜種植打通全程機械化“最后一公里”
6月的青島萊西市店埠鎮,一片忙碌的胡蘿卜田里,一臺造型獨特的農機正有條不紊地作業——只見它精準地掘松土壤,輕柔地夾起翠綠的纓葉,利落地切割分離,隨即一排排橙紅的胡蘿卜碼放在田間。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機械化研究室智能化管理崗位團隊帶來的國內首臺胡蘿卜無人收獲機的實戰演示。
6月10日至13日,舉行的“胡蘿卜無人機械化采收現場觀摩會”吸引了來自陜西、內蒙古、河北及青島本地的五十余位種植大戶齊聚一堂。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智能化管理崗位科學家吳華瑞研究員的指導下,這臺“智慧農機”在多個地塊交出亮眼成績單:采收合格率突破98%,破損率嚴格控制在3%以下,標志著胡蘿卜收獲環節長期依賴人力的歷史正式終結。
破局“最后一公里”:五大核心技術鑄就里程碑
長期以來,店埠鎮作為全國最大的胡蘿卜產區之一,5萬畝種植面積、25萬噸年產量、超10億元產值的產業規模背后,收獲環節卻深陷“用工荒、成本高”的泥潭——人工采收成本高達每畝800~1000元。雖然耕整地、播種、植保等環節早已實現機械化,但收獲環節因胡蘿卜嬌嫩易損、纓葉處理復雜,始終是機械化難以攻克的“硬骨頭”。
此次亮相的無人收獲機一舉突破五大核心技術瓶頸,高效扶纓技術:確保雜亂纓葉被精準歸攏,為后續作業奠定基礎;雙幅振式挖掘松土:通過特定頻率振動大幅降低挖掘阻力,減少對胡蘿卜的物理沖擊;柔性夾拔起秧:創新夾持機構模擬人手“巧勁”,最大限度保護胡蘿卜表皮;精準對齊切割:實現纓頭切除位置的高度一致;一體化數控與遙控:集成智能化控制系統,支持遠程精準作業。
在正常作業狀態下,這臺“超級助手”可日采30畝至50畝、收獲約150噸胡蘿卜,不僅是當前國內唯一能實現連續、高質量、穩定采收的專用裝備,更成為我國蔬菜收獲機械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突破。
從店埠到全國:機械化浪潮激活產業新動能
“這臺機器真正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現場一位萊西本地種植大戶難掩興奮,“以前收獲季到處搶人,成本高還耽誤農時。現在機器采收又快又好,效益提升看得見摸得著。”青島綜合試驗站負責人表示,團隊正是基于對產業痛點多次深度調研,才精準錨定這一關鍵需求,成功打通胡蘿卜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店埠鎮的成功示范意義遠超本地。作為全國胡蘿卜產業的風向標,其全程機械化的實現為陜西、內蒙古、河北等主產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吳華瑞研究員在觀摩現場強調:“該裝備的成功應用,不僅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其智能化、無人化方向更是精準對接了我國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現實挑戰,為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科技引擎。”
隨著這臺無人收獲機在店埠的轟鳴聲傳向四方,胡蘿卜產業正迎來一場深刻的效率革命。它承載的不僅是豐收的胡蘿卜,更是中國現代農業向智能化、高效化邁進的堅定足跡——當科技深耕沃野,豐收的畫卷必將更加絢爛。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亞梅 通訊員 阮桂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