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調查丨坐AI地鐵、跟數字人逛街、讓機器人管賬!青島用人工智能培育新活力
原來AI可以如此“接地氣”!在青島,可以用它管賬、當導游,甚至乘地鐵。4月25日,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島地鐵正式發布,標志著青島在該垂直行業AI應用的探索中邁入新階段。記者調查發現,AI應用場景在青島已經遍地開花:日前,青島市財稅服務商會引入AI代賬機器人,以全流程自動化重塑財稅服務生態;信息化建設企業以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為安全生產筑起智能防線。從軌道交通到財稅服務,從生產制造到城市管理,青島正以AI為筆,書寫“人工智能+”的多元實踐圖景。
軌道交通智慧升級
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重塑軌道出行
坐地鐵遇到安全應急事件能秒級響應,對需要特需服務的乘客,可實現在進站時精準識別……這些智慧場景正在青島地鐵變成現實。4月25日,在青島舉行的智慧城軌發展大會上,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亮相。這個由青島地鐵牽頭研發的"智慧大腦",預計可帶動千億級產業鏈,未來還將讓市民乘車體驗更智能更貼心。
發布會現場
這個"最強大腦"具備四大創新亮點:一是完全解耦,實現算力、平臺、大模型的完全獨立,互不影響,具備部署未來更優模型的能力;二是全棧自主化,采用國產開源通識大模型為基座,自研城軌行業大模型;三是大小模型融合,采用MOE架構(分診就醫),構建“大模型+智能體”的混合專家型城軌大模型,全面覆蓋軌道交通運營場景;四是數據思維鏈,融合行業、地鐵企業等數據,構 建城軌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提升模型專業能力和準確性,增強輸出結果可信性。
研發團隊陣容堪稱"全明星",集結了山東大學、華為、中興等多家單位,系統梳理出407項市民出行需求,針對掃碼乘車、緊急求助等高頻場景開發了159個智能應用。未來還將拓展到機場、港口、電力等行業,預計帶動千億級產業鏈。
城軌行業大模型畫像
數據顯示,我國軌道交通總里程已突破1萬公里,但運營成本高、安全壓力大成為行業痛點。據介紹,城軌大模型應用體系搭建完成后,運營效率將提升超40%、乘客主動服務將提升超60%、生產作業流程將縮減超60%、成本降低將超30%。2028年,青島地鐵506公里線路全部開通后,可實現運營成本年節省超10億元。
財稅服務加碼新智能
AI機器人引領行業變革
在青島的財稅領域,一場由AI驅動的效率革命正在展開。記者從青島財稅服務商會了解到,日前,商會引進了桔吉AI代賬機器人,給傳統財稅服務裝上了“智能大腦”。
傳統財稅行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風險管控難三大痛點,桔吉AI機器人能否破局?青島市財稅服務商會會長李霞告訴記者,這款AI代賬機器人具備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技術,能夠模擬并優化會計操作手法,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的賬目處理。
“具體而言,這款AI代賬機器人在高效賬目處理能力、智能決策支持以及高度可擴展性與靈活性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崩钕急硎?,這款AI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分類和處理賬目數據,大幅提升審賬效率,同時確保賬目的準確性和合規性。在智能決策支持方面,還能夠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財務管理解決方案,如自動推薦最優的稅務籌劃方案,幫助企業降低稅務風險。
“AI代賬機器人的落地,標志著青島市在人工智能財稅應用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崩钕急硎荆珹I代賬機器人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行業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也大幅減少人工操作、縮短審賬周期的優勢。同時,AI機器人嚴格遵守會計準則,確保賬目處理的準確性和合規性,幫助企業規避財務風險,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未來,會有更多人工智能企業和財稅服務機構將目光投向青島,形成良性循環的智能財稅生態圈,
本土科技公司牽手北大AI團隊
破解傳統企業轉型數字密碼
"您見過會‘自學成才’的工廠管理系統嗎?"在青島威斯汀酒店的年會現場,青島和利時創始人胡梅向臺企業代表拋出這個問題。這位扎根軟件行業近三十年的女企業家,正帶著她的團隊掀起一場企業數智化"靜悄悄的革命"。
選擇AI賽道,青島和利時有自己的"小算盤"。"政策東風、技術突破、數據沉淀三股力量剛好在青島交匯。"胡梅掰著手指算賬:國產大模型Deepseek讓研發成本直降60%,華為昇騰芯片解決了算力焦慮,而青島制造業十年信息化打下的基礎,就像給AI準備了"滿漢全席"。
青島和利時業務架構
“我們跟北大AI團隊進行了合作,在知識圖譜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并且形成了自有產權智能體開發平臺,可以快速構建智能體應用。”胡梅介紹,平臺可以將企業的設備參數、供應鏈數據、行業標準編織成一張智能網絡。"這就像給企業裝了個'最強大腦',不僅能理解業務邏輯,還能自主決策。"
未來,AI智能體是否會重構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的形態?對此,胡梅表示,智能體是企業數智化應用的終極形態。信息化時代以PC+圖形化界面為主要形態,注重企業內部管理;數字化時代以多端應用+圖形化界面為主要形態,講究生態化運營;數智化時代將以智能體+圖形化+語言交互為主要形態,講究智能化運營;隨著AI的發展從代理者到創造者再到組織者,企業業務形態的進化發展也從人工業務到人機協同業務到機器自主業務轉變。
智能文旅持續進階
解鎖“青島未來旅游”新圖景
青島文旅曾面臨季節性明顯、體驗深度不足等挑戰。如今,AI技術正成為破局關鍵。從AI生成的宣傳片刷屏社交平臺,到AR技術重構的“海元宇宙”引爆夜間消費,再到智慧導覽系統讓游客“無感暢游”……這座濱海城市正以人工智能為引擎,重塑文旅產業生態,為全球游客開啟一場虛實共生的未來之旅。
漫步青島西海岸唐島灣,游客佩戴AR眼鏡后,眼前5萬平方米的真實海面瞬間疊加虛擬光影:徐福東渡的帆船穿越時空而來,數字孿生的未來城市地標在浪花中若隱若現。這是全球首個“RAR(真實場景+增強現實)”項目——“海元宇宙”,自2023年上線以來,帶動周邊景區客流量激增,夜間消費提升。
在大珠山景區,一場“走花路,上春山”的智慧登山體驗正成為新寵。機械花朵隨游客步履綻放,地面手繪串聯起花海秘境,AI算法根據游客偏好實時推薦最佳觀景路線。第二十屆杜鵑花會期間,“一周一主題”活動矩陣覆蓋養生、運動、社交等場景,游客既能參與AI賦能的“花仙子巡游”,也能在“全民運動會”中通過抖音打卡“21天云鍛煉計劃”,用數字技術解鎖健康生活新方式。
在瑯琊臺景區,語音助手“AI徐?!睘橛慰吞峁﹤€性化歷史講解;東方影都融創茂的AI攝影機器人,3秒生成古風旅拍大片;靈山島“碳普惠平臺”通過算法核算游客碳足跡,兌換船票折扣或生態體驗項目,引領綠色旅游風尚。
數據印證成效:2024年青島接待游客超1.4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億元,同比增長13%。AI不僅破解淡旺季資源錯配,更通過大數據營銷平臺精準觸達目標客群,實現“全時全域”旅游的吸引力。
(半島全媒體記者 陳邵華 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