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不容注水,直播應有邊界
半島全媒體評論員 管亞楠
1、2、3上鏈接”“家人們還剩最后幾單”……在不少電商直播間中,消費者總能聽到、看到類似的直播“捧哏”,他們或通過情緒帶動吸引流量,或通過彈幕互動為直播間營造一種“饑餓營銷”的氛圍,以此達到“逼單”效果,誘導消費者非理性下單。諸如此類問題,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日,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其中,打擊編造虛假場景人設、無底線帶貨營銷,成為本次行動重點。
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迅猛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據艾瑞咨詢測算,2023年中國直播電商市場規模達4.9萬億元,同比增速為35.2%。從直接經濟影響來看,不論是實現個人財富,還是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業者都有理由將直播帶貨引入一個正確的軌道。
然而直播行業存在的痼疾,既不符合市場規律,也違反了法律法規,是經濟利益凌駕和驅動社會的側面反映。無論是涼山銷售假冒產品牟利的網紅直播間,還是明星“摳圖式直播”,銅臭味遮擋住了一些人內心的純良與作為經營者基本的職業操守,對經濟利益無底線的追求也必將侵蝕他們自身。
直播中,流量意味著收益,更代表著社會責任。特別是對知名人士、頭部主播來說,代表著“頂級流量”,在選品質量、風險管理上應有更高要求,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帶動行業發展上應有更高追求。事實證明,只顧眼前利潤、一時利益,不確保產品質量過關、不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遲早會跌落神壇”,被市場所遺棄。
當然,新媒體時代流量無原罪,需要警惕的是虛假流量繁榮和“唯流量是圖”。如今,流量造假、銷售數據注水、惡意刷單等,已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既有直播平臺、直播間的“自我設計”,也有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嚴重帶歪了直播經濟的節奏,污染了直播行業的生態。
本次整治行動將促使那些依賴虛假宣傳、低俗內容來吸引流量的直播平臺和主播進行整改,短期內或對部分平臺的流量和收益造成一定沖擊。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對行業的一次“刮骨療毒”,有助于淘汰不良從業者,為規范經營的企業騰出更多市場空間,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