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與“學生餐”會永遠是兩條平行線嗎
最近,網上關于預制菜該不該進校園的討論,很熱鬧也很激烈。家長這一方幾乎是一邊倒沒商量地堅決說“不”,預制菜行業這一方則齊刷刷地盯著校園食堂這塊大蛋糕眼紅不已,而夾在中間的各地教育局大多在走鋼絲般地小心斟酌著該怎么表態。
如果按照業界給預制菜的大致分類,也就是即食、即熱、即烹、即配這四種來卡標準的話,屬于“即配”的免洗免切的初加工凈菜,應該早就混進了許多學校的廚房里。你說,這到底算不算是預制菜已經進了校園?
對這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題,說話極有分量的半月談發表了一篇短評,沒有一口就否定掉預制菜進校園的可能性,但也提出了幾個必要且嚴苛的可行性前提,即“高門檻”“審議關”和“選擇權”。簡單歸納,就是預制菜如果要進校園,一是要保證預制菜的各項數據都得符合高要求高標準,二是要保證家長在引進預制菜的決議中擁有能一票否決的話語權,三是要保證學校食堂除了預制菜之外還應提供其他餐食選項。
就目前預制菜的產品品質、監管機制、社會輿論等綜合情形而言,想滿足半月談提出來的這三個先決條件,在實際操作中肯定是難比登天的。但凡事沒有絕對,隨著食品科技的進步、宣傳力度的增強、認知觀念的變化、互信關系的鞏固,預制菜在將來廣泛進入校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實際上,即便是在當下,預制菜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程度之深可能也會遠超你的想象。
在外賣平臺下單的諸如螺螄粉、蓋澆飯、炸雞排這類的快餐式食物,很多都是店家直接用預制菜做出來的,這一點想必很多人其實早已知道。而不少可以堂食的裝潢還挺不錯的飯店酒館,你以為是現點現做的一部分色香味俱全的復雜菜肴,比如剁椒魚頭、紅燒肘子這樣的,很可能也是后廚的大師傅們在預制菜的基礎上撒了點蒜末、淋了勺滾油而已。
預制菜這種食品工業化標準化的流水線產品,能顯著提升餐飲業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場地等帶來的成本,對家庭而言,也是懶人們或廚藝小白的福音。但預制菜目前的缺陷包括但不限于,營養流失較多,口感相對不佳,用料標準化后失去了口味差異化的特色與魅力。所以說白了,接不接受預制菜,其實就是你對工業化與手作該怎么取舍的態度,而這不僅是預制菜帶來的選擇困境,也是當下這個時代,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面對并做出的選擇——工業化還是手作?是不是左右為難?
總之,家長們在睜大眼睛瞅著學校有沒有進預制菜的同時,也順便看看自己做的如何。少帶孩子去吃預制菜鼻祖的某某客、某某基,少懶在床上動動手指用餓啥啥、美啥圖省事,多去菜市場、多進廚房、多做一些帶著家味的“自制菜”,它不香么?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還老是盯著學校做的怎么樣,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還妄為父母了?不多說了,當爹媽的自己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