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諸城消息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一個春和日麗的晌午,為了探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動向,記者來到諸城市舜王街道大辛莊子社區甜瓜基地。
大辛莊子社區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社區,90%以上的農戶有種植甜瓜的傳統,近年來每年種植“新蜜”牌甜瓜1500多畝,帶動周圍社區發展甜瓜3200多畝,年甜瓜收入2500多萬元,占總收入的95%。
剛采收的大球蓋菇
來到種植戶王清森的大棚里,記者沒像往年那樣看到綠油油的甜瓜苗,卻見一個個猴頭似的蘑菇爭先恐后地冒出頭來,像頂著一把把小傘,毛茸茸的,惹人喜愛,也讓人感到詫異。為什么沒種甜瓜呢?記者決定一探究竟。
農民正在收獲大球蓋菇
王清森告訴記者,他種植的大棚是社區統一建設的大球蓋菇試驗田,大棚主體和噴灌設施都是社區統一建造和安裝的,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由社區統一負責,他除了按標準化要求進行種植、每年上交1萬元承包費外,生產和產品和收入都是自己的。這些大球蓋菇是去年12月份,社區從陜西請來技術員幫助指導著種上的,經過三個月的出菇期,近幾天順利出菇了,每天能采100多斤,批發價每斤5元,每天收入500來元。“聽技術員說能連續采收3個月,每畝收獲4000-8000斤,按每斤5元算,估計一茬菇能收入3萬元左右”。王清森的媳婦一邊麻利地采著蘑菇,一邊高興地和我們算著帳。
商戶正在采購大球蓋菇
這時,鄰近大棚的農民王淑文熱情地邀請記者到他的棚里去看一看。他興奮地告訴記者,他的大棚也出菇了,“看到有一小片出得特別好,感覺心臟都激動地不行了!”來到他的大棚里,記者發現確實有一片出得很密實,20多個小猴頭并排在一起,像開會似的。他說這真要感謝他們社區,幫助農民引進了這樣的好品種。說話間,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前來采購的商戶劉季作告訴記者,他是從微信上得知這里生產大球蓋菇的,這在山東當地還是頭一次發現生產這種食材,這幾天他每天都會來這里采購,投放市場后很受歡迎。大球蓋菇味道鮮美,沒有異味,營養豐富,很受酒店和高檔客戶青睞,回頭客也特別多。他還告訴記者,青島市場從外地運來的大球蓋菇,每斤賣到10元多,這里產的菇當天就被客戶收走了。
王清森的媳婦正在大棚里收獲大球蓋菇
大辛莊子社區書記王煥新告訴記者,他們今年組織農民種了7個棚20畝的試驗田。原先農民每年種植3茬甜瓜、1茬蕓豆,畝收入在2萬元左右,雖然收入也很可觀,但是隨著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追求,多年的大棚重復種植讓他們感到了危機。為此,他們居安思危,積極探索生態循環的大棚生產模式,經過調研和外出參觀學習,結合本社區的種植實踐,改進為現在的循環種植模式,計劃大球蓋菇收獲結束后,再種1茬甜瓜、1茬蕓豆,年收入能夠達到4萬元左右,實現種植效益倍增。同時,能夠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因為大球蓋菇生產在冬季,不需施用化肥和農藥,菌菇收獲結束后經過發酵、松軟的基質和稻殼,成為甜瓜種植的有機肥料,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也不用施用化肥和農藥,這樣不但提高了甜瓜的品質,還實現了大棚的生態循環種植。目前,他們社區已經開始建設冷庫,正在進一步聯系開拓市場,后續準備擴大種植600畝。
“今年我們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在擴大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同時,倡導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要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創業創新的好模式,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也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農業局局長李臣波如是說。
通訊員 張詠梅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71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