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農業園區試點示范的生物可降解地膜。(資料圖片)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傳統農耕依賴于施用農家肥來增加土壤養分。然而,過量使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酸化、地下水亞硝酸鹽超標、水體富氧化等危害,也間接為食品安全帶來危害。即墨市農業局以移風店鎮為試點,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促進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基本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污染,促進農業回歸綠色。
中國化肥農藥使用量世界第一
據京華時報報道,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中國化肥、農藥用量相當大,生產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勢在必行。”
“過多打藥、施肥,不見得能多打糧,不僅成本高,還會對土壤造成很大污染。周而復始,更是一個惡性循環。”即墨市農業局環能站站長楊青賢表示,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秸稈焚燒以及畜禽糞污排放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面源污染量大面廣,極具隱藏性和潛在性,不僅嚴重影響農田環境,也影響著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利用沼氣“種”出綠色農業
“尾菜等農業廢棄物隨意丟棄會污染土壤,秸稈隨意露天燃燒會污染環境,養殖場的肉豬、奶牛、雞鴨等動物糞便處理不好,也是污染環境的潛在元兇之一。”楊青賢介紹,大型沼氣工程集中處理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變廢為寶,既為農作物秸稈和糞便利用提供一種新的方式,又減輕了環境污染。通過建設沼氣工程,實施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畜禽養殖糞污和尾菜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可在95% 以上。
據了解,即墨市已建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氣工程7處。每年可處理畜禽糞便25000余噸,處理農作物秸稈一萬噸,年可生產沼渣30000余噸,生產沼液50000余噸,可為30000畝農田提供有機肥料。“沼渣沼液是很好的有機肥,不僅提高地力還可以修復土壤,改善作物品質。”楊青賢介紹說。
化肥農藥減量,糧食不減產
除沼氣工程建設外,楊青賢介紹,結合即墨實情,即墨市農業局多措并舉,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回歸綠色。“包括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農作物秸稈燃料化利用,開展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廣,殘留地膜及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面源污染監測點及監測分析系統建設等。”
“過多使用化肥后,土壤物理性狀改變,造成土壤板結酸化,長此以往就會基本不長東西了。”楊青賢介紹,通過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緩控釋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生物反應堆等施肥新技術,增施有機肥,降低30%的化肥施用量。此外,通過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施用安全無毒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以蟲治蟲”天敵防治等方法,降低40%的化學農藥施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回歸綠色。
記者 王靜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56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