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日曬來擺攤,李秀琴掙的都是辛苦錢。
10余年的鞋廠女工生涯,讓家住高密市南關社區的李秀琴(化名)愛上了鞋,于是,當鞋廠因經營不善發不出工資時,她選擇了靠修鞋來謀生存,二十余年如一日。李秀琴用一雙手,一臺機器,一堆器械,撐起了一個家,撐起了兒子的一片天。
鞋廠女工走上修鞋之路
4月10日,記者來到了李秀琴工作的攤位前時,也許是因為老姐妹馬女士在的緣故吧,面對記者,一開始她是拘束的,“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沒什么好采訪的吧?”
“幾十年的老姐妹了,年紀大了隔段時間不見,念得慌。”早已在家照顧孫子的馬女士,乘著孫子睡著的空當出來探望老姐妹。“我們倆以前在鞋廠的時候特要好,后來鞋廠倒閉了,見得少了。”馬女士說。
1979年,剛剛新婚的李秀琴24歲,她來到某鞋廠當上了女工,“我丈夫那時候是干個體的,收入不穩定,為了生活我才進的鞋廠”。后來,鞋廠因經營不善發不出工資,馬女士等一眾姐妹都離職了,李秀琴卻在堅持著,“后來大概是1992年吧,廠里面一年才給我們發1200塊錢,我又懷了第二個孩子,所以才不得不離職的”。
1993年,為了生存,為了養活一家4口,生完孩子后的李秀琴主動扛起了養家的重擔,開始以自己最拿手的活計來謀生—— 修鞋,直至今日。“在鞋廠干了10年,我也不會干別的。以前的朋友們也都在做這個,而且每天差不多能賺十幾二十塊,養活一家子剛好。”李秀琴笑著說道。
走出喪子之痛繼續前行
“后來我們不都干了,要么回家當起了主婦,要么就干了個體,就她一個人還在修鞋。”馬女士說。
即將60歲的李秀琴,原本早應像老姐妹那樣,過上含飴弄孫的日子,但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大兒子。“2001年的一個晚上,我大兒子準備出去干活,沒想到在人民大街那個路口,他騎的車和一輛大車撞上了,沒救回來。”李秀琴傷心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看著剛上小學的小兒子,李秀琴沒有太多的時間沉浸在喪子之痛中,“人得學會向前看不是”。如今,李秀琴的二兒子已經23歲了,在某企業當售貨員。
多等一兩個小時等客戶拿鞋
下午4點半,一位帶著孫子散步回來的阿姨來到了李秀琴的攤位前取鞋。據李秀琴介紹,像這樣送來鞋子修,然后過一兩個小時再來取的顧客非常常見,“如果有著急要用的顧客,我會先幫他們補好,當天的鞋子我都會當天修好,然后等著他們回來取”。“她在這修了十幾年的鞋了,我的鞋壞了都找她修,寄放在這里,我也放心”,散步回來取鞋的綦阿姨說道。正因如此,有時候原本5點鐘就收拾工具回家的李秀琴就得再多等上半個多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都是老主顧了,萬一拿不了鞋子誤了事不好,我等會也沒關系”。
長時間的戶外工作,沒有一副好身體是很難堅持的。“我老伴現在60多歲了,早就不倒騰營生了,晚上我們倆經常會上附近的公園去散步,跳跳廣場舞。現在腿腳挺好的。”李秀琴說道,“只有我們健康了,才是小輩們的福。我兒子一個月掙的也不多,還要娶媳婦,咱能幫的不多,不能給他添麻煩,是吧”。
“等哪天干不動了就不修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對于李秀琴這樣的女性來說,年輕的時候丈夫是自己的天,老了兒子孫子就是的自己的全部。就像李秀琴的老姐妹馬女士說的,“我們年輕的時候,替丈夫忙替兒子忙,等兒子長大了娶媳婦兒了,就得忙孫子。好不容易日子過好了,卻老了,沒力氣享受了”。李秀琴的老伴和老姐妹都勸過她別干了,但李秀琴卻異常固執,“我修了一輩子的鞋,要是哪一天不干了,就會覺得一天過得比好幾天還要長,渾身不自在。而且我兒子以后得娶媳婦吧,現在都是獨生子,老人又長壽,他以后可能得養活6個老人。我現在腿腳都好,能賺點是點,生活都不容易,我不能光想著讓兒子來養我,除非等我哪天我干不動了就不修了”。
第二天早上8點半,李秀琴再次準時出現在梨園小區2號樓的路口,打掃衛生,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文/圖 記者 單小東 實習生 程金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本文地址:http://gaomi.bandao.cn/news.asp?id=252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