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里播放著迎接新年的歡快歌曲,市場上大紅的福字、鮮紅的中國結,人們大包小包往家置辦著年貨,大街小巷日漸濃厚的節日氣氛,都在提醒著人們羊年春節就要來了。過春節對孩子們來說意味著輕松的假期、穿新衣、走親戚、拿壓歲錢,而對于生活、工作壓力巨大的成年人來說,春節前消費遭遇漲價,人情消費逐年升高,單身青年還要面對親人“何時告別單身”、“賺得多不多”的關心問候,讓春節變成了“春劫”。
節前消費,漲價沒商量
2月2日下午,張女士帶著孩子到小區附近的一家小理發店理發,只是理了一下邊角,卻花了20元,“以前也帶孩子到這里理發,都是10塊錢,所以也沒有問價,理完了才知道漲價了,理發師說因為要過春節了,這樣漲價實在讓人覺得有點不合理。”無獨有偶,王先生到單位附近一家理發店理發時也遭遇了漲價,平時理發價格是31元,因為過節漲了10元。王先生無奈道,理發都理不起了。
春節前漲價的還有洗車,車主管先生常去的一家洗車店,因為是老顧客平時洗車只要10元,到過年的時候會漲到20元或30元,去年最貴的時候漲到50元。洗車店老板解釋,年底洗車的多,工人都要求早放假回家過年,漲價也是沒辦法的。
今年情人節、傳統春節即將接踵而至,疊加節日效應讓玫瑰、百合等主流鮮花的價格開始抬頭。目前玫瑰價格5元一枝,百合花15元一枝,到情人節前玫瑰將漲價到10元、15元甚至20元,百合花將漲價到20元左右。
對于年前因為人工費等原因價格上漲,市民雖然有些無奈但也能理解,但對于有的商家對預付卡消費設限、停止使用代金券等規定表示不能接受。“朋友送給我一張100元的燙染代金券,做完頭發告訴我不能用代金券,在店里也沒有任何提示語,我選套餐的時候發型師也沒有跟我說,交錢的時候就直接說不能用,做頭發本來是個高興的事,結果搞得我很生氣。”
人情消費逐年攀高
中國自古崇尚禮節,每到春節,走親訪友、給壓歲錢等人情消費總免不了。但是近年來,日益趨高的人情消費,卻成了人們難以言表的負擔。
“買衣服1500多元,孝敬父母2000元,給雙方家里的小孩的壓歲錢600多元,交通費500多元,過年期間看望親戚朋友等花費 1500多元。雜七雜八加起來要 6000多塊錢。”在某商場上班的小徐向記者數算著他的過年賬單感嘆道:這過年的人情消費,真是令人不堪重負啊!
李女士和丈夫在諸城做生意,結婚剛一年多。由于她和丈夫的老家都在外地,加之路途遙遠,今年春節打算留在諸城過。“雖然不回家,但該盡的孝心和愛心還得盡。”李女士說,前幾天,她分別給自己家和丈夫家寄去了2000元,羅女士說:“除了寄錢,還分別給我父母和公公婆婆買了羽絨服,又花了將近2000元,差不多是我們一個月的收入了。”
記者發現,近年來大部分市民的春節消費都用在了走親戚、發壓歲錢、朋友聚會等活動中,以至于春節人情消費漸漸成為市民難以承受的負擔。
單身男女“怕回家”
有人怕花錢,有人怕回家。春節假期家人歡聚,“什么時候結婚”,“工作怎么樣”,“過得怎么樣”是父母親朋必問的幾個問題,幾乎形成了固定的“春節大拷問”,這種“拷問”的出發點是濃濃的關懷,但關懷過度就會變為烈烈火焰,成為對年輕人的“烤問”。
眼看著90后都已步入晚婚年齡,仍然單身的80后們深感壓力山大,即將到來的春節對他們來說著實是一“劫”。在某傳媒公司工作的小王今年29歲,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逼問也越來越緊。元旦的時候放假三天,為了躲避父母逼問婚事,小王選擇跟朋友出去玩了三天,春節放假不得不回家,現在他最苦惱的事就是回家如何面對家人的“拷問”。
2014年春節的時候張小姐對父母承諾,一定在2015年春節的時候把男朋友帶回家,眼看春節就要到了,27歲的張小姐依然單身,“現在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找對象,無論回家還是打電話,父母的話題都離不開找對象,前幾天我媽還算了一圈我的小學同學結婚早的孩子都快上幼兒園了,沒結婚的只剩下三四個了,我就是其中一個。”
畢業后選擇回諸城工作的孫小姐,提到回家也有一肚子的苦水,她向記者吐槽道:“去年回家,家里的親戚看到我就問月薪多少 ,一聽不到3000元,就告訴我,他們隔壁家的孩子跟我一樣大,畢業后留在哪個哪個大城市,拿6000多元的月薪,上次回家帶回多少錢,給父母買了什么東西。”親戚的話讓孫小姐聽了心里很不舒服,從此對過節回家走親戚很發憷,害怕再次被比較,“親戚們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個話題,非要把小輩們問個底朝天。”
本報見習記者 丁叢叢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5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