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市民冬季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電動車是市民冬季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近日,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天越來越冷,電動車卻越來越不給力了,以前兩三天一充電,現在一天不充電第二天到半路就沒電了,這還是新換的電瓶,這樣的變化讓王女士非常苦惱,懷疑是電瓶出了問題。
上月充次電跑三天眼下一天就得充
“這電動車也太不擔待事了,上個月月初充次電還能跑個三天多 ,可眼下,還跑不到兩天,有時稍微跑遠點一天就得充一次,是不是又該更換電瓶了,可是這距離我上次更換電池的時間還不到半年呢。”市民王女士懊惱地說,“前幾天就因為前一天沒充電,第二天走到濰河大橋就沒電了,大冷天我推著回家的,幸虧不遠。”王女士抱怨道。
記者了解到,不僅王女士有這樣的體會,市民宋女士也說,“最初電動車的新電池可以跑70公里,現在也就能跑40到50公里,明顯感覺到電池沒之前馬力足了。”宋女士說,自己去找商家理論,對方說這在冬天很正常。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不少市民都有類似遭遇。
冬季電量下降屬正常現象
工作人員表示,“現在的電動車電瓶多是鉛酸蓄電池,續航里程與室外的溫度有很大關系,冬季電瓶的電量下降是正常現象。”
記者在密州路東側一處電動車維修點發現,在該維修點處僅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就有四位市民反映電動車耗能快并想更換。“這兩天總有市民要求更換電池,有時這一天下來能換六七個,生意不好的時候也能換兩三個。”該攤點的攤主表示。
溫度過低時應隨用隨充
電動車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市場上銷售的電動自行車大部分使用鉛酸電池,在冬天正常的鉛酸電池的儲電能力會有所下降。業內人士也說,冬季電動車不給力這種現象很普遍,因為電動車蓄電池儲存的能量會隨著氣溫的變化產生變化,簡單點說就是“熱脹冷縮”的原理,當氣溫下降時,蓄電池儲存的電量也會隨之下降。
維修師傅告訴記者,市民在溫度過低時就要縮短電動車的使用時間,并及時充電。冬天騎電動車切忌讓電池長期處于電量不足的狀態,務必養成每天無論行程多少,晚上都要及時充電的好習慣。冬季不用電動車,最好每隔一個月充一次電,保證鉛酸電池的儲電能力,同時避免酸液外溢損壞電池。
■相關鏈接
騎電動車要注意頭部保暖
隨著氣溫驟降,市民早晨出行時體感溫度明顯降低,許多騎電動自行車的市民在全身“武裝”的同時,唯獨忽略了頭部。諸城市中醫醫院醫生告訴記者,冬季頭痛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騎電動車時不注意頭部保暖造成的。
醫生說,由于電動車車速較快,尤其是在冬季,冷風會侵襲身體,在寒冷的刺激下,會反射性地引起顳動脈及其分支痙攣變細,當痙攣達到最大限度時,痙攣就轉為被動性擴張,出現動脈怒張、充盈、搏動增強,血流沖擊擴張的動脈壁上痛覺神經末梢,最終引發頭痛的發作。因此,頭部保暖很為重要。
因此醫生提醒廣大市民,尤其是對于騎電動車的中老年人,冷風可使中老年人的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毛細血管也可能發生硬化,甚至造成小動脈持續痙攣,中風發病率明顯增高。冬季寒流頻繁,氣壓多變,受冷空氣刺激,血管收縮,心肌缺血,猝死也有可能發生。此時應更加應該注意頭部保暖,在騎車外出時,要戴帽子或者頭盔,但考慮交通安全最好不要佩戴衣服上的連體帽,會影響視野。
文/圖 記者 遲海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4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