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里的鬼裝賣光了,只有在網上淘,結果還是沒趕上孩子學校的活動。”10月31日中午,城區某小學二年級家長吳先生,匆匆忙忙從快遞公司趕到學校,給孩子送萬圣節的道具服裝,還是錯過了校園“大巡游”。(11月1日《三峽晚報》)。
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其本意是為了祭祀亡魂,避免惡靈干擾,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又俗稱鬼節。其演進和流傳到現在,過節的方式已然發生了變化,成了穿著奇裝異服式的惡搞,頗有些港式的“無厘頭”,在國外也呈現出式微的態勢。
然而這么一個并不為人所熟知的節日,居然在國內火爆起來,確實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這其間固然有商業炒作、崇洋情結、新奇體驗等因素,更重要的恐怕還在于文化不自信之下,造成了傳統節日的式微。一方面傳統的中秋、端午、清明和春節等四大節日味道越來越淡,過節變成了純粹的游樂與旅行;另一方面則是以情人節、圣誕節為代表的洋節大行其道,方興未艾,以至于連萬圣節這樣的此等在國外排在末流的節日,在國內擁有越來越多的粉絲,這種現象就值得深思。
節日本身是一種文化,若是洋節盛行而國內傳統節日式微,從某種角度講,也折射出以節日為代表的國內文化的弱化和被邊緣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傳承與推崇,不能形成強大的群眾基礎,此無疑是一種文化隱憂甚或為災難。也正是因為如此,倡導過傳統節日,并將中秋、清明和端午單獨列出來作為法定假日,其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過節的機會,從政策層面對此進行矯正。
盡管拯救傳統節日已成為一種共識,然而在行為跟進上卻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孩子大過萬圣節的可怕之處在于,一方面傳統節日的倡導與回歸,本應從娃娃抓起,然而現在卻是相向而行,如果這個最重要的群體,都不能建立民族情結與傳統價值認同,那么必然意味著傳統節日文化將加速流失;另一方面,孩子大過萬圣節背后,更是表明教育和引導責任的走偏。在商業氣息和市場炒作的雙重夾擊下,家庭、學校的責任同時陷落,使孩子并沒有處在一個合理的矯正機制內。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三位一體的,其中學校教育具有最后的兜底作用。當家庭和社會雙雙無以承擔起文化引導的功能時,學校就必須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否則,所謂的文化救贖和文化價值的培育,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而在洋節一統天下的格局里,孩子們也難以找到自身的文化本源,這對于國家、民族還有個人來說,都意味著一場災難。
在多元的社會里,雖然不能搞閉關鎖國,但保留自己的本錢卻是底線原則。洋節盛行而傳統節日式微,根本上還是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感的走偏,并因此拿孩子們的未來背書。如此狀況的形成,值得全社會的反思,而相關部門的作為同樣值得拷問。不要等到“狼來了”,才想到“抱孩子”。
您有什么觀點,可登錄半島社區諸城論壇參與討論,網址http://club.bandao.cn/zc 堂吉偉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孫瑤瑤]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29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