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山生態公園亮出高顏值,年底將現“九峰十八景”;鞍北片區棚改項目基本拆完,將規劃建設高科技產業園區;滄口公園改造亮點頻現,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近日,市城鄉建設委組織召開全市城鄉建設系統現場觀摩會,實地觀摩了我市城市規劃建設的部分精品項目,親眼見證了全市建設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據悉,總投資約5.2億元的浮山生態公園有望今年年底基本建成,市北區最大棚改片區鞍北片區征遷進入收尾階段,將規劃建設投資40億元的浪潮青島大數據產業園項目。
好品質
打造公益性城市生態“綠肺” 昨日,在位于銀川路上的浮山北麓,記者看到占地十余畝的一處景觀水庫已經蓄了不少水,遠處的拱形小橋和造型各異的景觀石,有待潺潺流水的光顧。這處最大蓄水能力可達兩萬立方米大型水庫歷時3個月建成,兼具蓄水和景觀功能,是目前浮山北麓蓄水量最大的水庫。它的建成,解決了以往汛期雨水下瀉影響銀川路通行的隱患。
近年來,我市實施了多個城市綜合整治項目,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作為城市“綠肺”的浮山,曾經亂搭亂建眾多、垃圾渣土堆積、墳地違建林立。 “十二五”以來,我市開展了浮山綜合治理和以浮山北麓為主的第一階段生態公園規劃建設,拆違遷墳并進行山體生態恢復綠化,修建防火游園道路和登山路徑30余條,完成浮山北麓水系整治。按照最新規劃,從去年開始,市南、市北、嶗山三區按照屬地陸續展開浮山建設和保護,圍繞“一環三園八景群”的總體目標,計劃總投資約5.2億元,建設浮山生態公園,打造公益性城市生態 “綠肺”。經過浮山香苑和果藝生態公園兩個項目建設,市北轄區的浮山北部生態園已具雛形,浮山生態公園有望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設。屆時,一個“生態優美、設施完備、景觀怡人”的新浮山將呈現在市民面前。
在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君峰路段,記者看到,“水印綠廊”段景觀橋已經跨河而立,十分壯觀。西起君峰路東至青銀高速段、長約3公里的李村河河道采取兩端大水面蓄水,中段內部蓄水的方式,將李村河中游整治為中心城區景觀河道,將變身為“城市樂活水岸”,有效改善了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惠民生
棚改區將建高科技產業園區 市城鄉建設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作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的一項民心工程,棚戶區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擴大內需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12年以來,我市將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的 “托底工程”列入首要議事日程,自2013年起每年都將其列為向市民承諾必須完成的“市辦實事”。
據悉,市北區是典型的青島老城區,共有棚戶區居民4.45萬戶,舊房建筑面積約156萬平方米,占全市70%多。4日上午,記者跟隨觀摩團一行來到了棚改項目鞍北片區,該片區位于撫順路、鞍山路、人民路、鞍山一路圍合區域,是市北區最大的棚改片區,項目共涉及居民近3500戶,分三期實施改造,于2014年12月啟動征收,目前累計簽約3355戶,進入房屋征收收尾階段。
記者注意到,這一片區拆遷工作基本完成,眼前是一大片空闊的停車場,旁邊只余少量待拆房。據悉,在已經騰空的兩塊空地上,分別建設了兩處共計2.2萬平方米的停車場,規劃停車位近1000個,可有效緩解周邊居民和企業停車難題,改善鞍山路、撫順路等道路交通壞境。
記者在采訪時獲悉,市北區在做好鞍北片區房屋征收工作的同時,還積極規劃建設功能配套完善、高端要素集聚、充滿創新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園區。該片區拆除后,計劃規劃建設投資40億元的浪潮青島大數據產業園項目,重點發展云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研發等,該項目占地6.46公頃,力爭通過3至5年建成高科技產業園區及全球頂尖人才基地。
亮特色
滄口公園踐行“海綿”理念 記者發現,組織觀摩的這些城建項目,注重發揮本土優勢,體現青島特色、本土風貌,提高城市“顏值”,特別是改造后的滄口公園處處透露著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和實踐。
據悉,始建于1957年的滄口公園,在2003年實施了拆墻透綠,成為我市第一個免費向市民開放的公園。 2015年,為解決園區內黃土裸露、場地破舊等問題,李滄區投資1500萬元,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啟動了公園整治。在整治方案的設計過程中,不僅整治黃土裸露,還“尊重歷史、關注人文”,對承載幾代人記憶的大滑梯、廊架等設施,或進行提升,或進行修繕;對一些老的景觀,通過發掘歷史資料進行恢復、改建;對原有公園格局進行重新設計時,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增加新亮點。在建設過程中,更是根據居民需要,通過栽植特色花木、古典亭廊改建、最大限度預留活動場地、所有出入口設置無障礙坡道等方式,使景觀塑造與方便居民活動雙贏。
此外,滄口公園改造時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共鋪裝透水地坪等透水材料近萬平方米,既美觀大方又透水環保。通過植草溝、滲透塘等方式收集雨水,便于后期公園灌溉養護,將節能減排做到實處。通過對公園改造,進行了國標一類防震減災設施建設,使滄口公園成為山東省首家國標Ⅰ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新理念
被動房節能達到九成以上 在一天的現場觀摩中,觀摩團一行人員不時能深刻感受到城鄉建設實踐中科技、環保、綠色、低碳等先進理念的運用。在中德生態園,“綠色”主題隨處可見,“田園環境、幸福生活、綠色發展”的綠館項目展現中德生態園“生態、智慧”發展理念。據悉,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充分貫徹國家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綜合應用透水鋪裝、穿孔鋼管、無砂透水管、滲井、蓄水池等十大海綿城市技術措施,確保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0%。
總投資約1.5億元、建筑面積13768.6平方米的被動房體驗中心項目,于9月份正式啟用,獲得由德國被動房研究院(PHI)頒發的被動房認證,同時達到國內綠建三星認證,成為亞洲最大的通過德國PHI認證的被動房公共建筑。根據初步運行結果測算,每年可節約一次能耗130萬KWh,節約運行費用55萬元;減少碳排放664噸,與現行國家節能設計標準相比,節能達92%以上。
在城陽韓洼社區建筑產業化項目,記者看到,只要把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到工地裝配,就可以蓋起高樓,既經濟實用又綠色美觀,提高了建筑品質。據悉,韓洼社區裝配式建筑項目是2016年市重點試點項目,整體裝配率為52%,標準層裝配率達到65%,是青島市目前裝配率最高的預制裝配式住宅工程,目前已經完成主體結構施工,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
高標準
重慶路管線滿足20年需求
質量是項目的生命,我市不少精品項目體現了國際標準、一流水準,其中重慶路改造工程就是一項標桿。重慶路改造工程是緩解市區南北向交通壓力的重要舉措。工程南起雁山立交橋,北至流亭立交,全長約20公里,是我市南北向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主要路段雙向10車道,通行能力達到9600標準車/小時,通行能力較原道路增加71%,社會車輛道路行車時長由原來平均70分鐘縮短至35分鐘,公交平均運行速度由15公里/小時提高到30公里/小時,極大地提高了沿線居民的出行質量與效率。
在施工過程中,超前規劃市政管線,在48-50米的紅線范圍內,實現近20條市政管線的合理布置、一次建設,能夠滿足未來20年發展需求。重慶路總綠化覆蓋面積達40萬平方米;道路照明光源全部采用LED,充分體現了綠色、節能、環保的理念。
記者 吳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