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大橋和膠州灣隧道擁抱著美麗海灣,以保護、改善膠州灣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灣區經濟帶再升級……在經濟新常態下,青島市以整體保護膠州灣自然岸線、生態濕地、入灣河道、水動力條件、納潮能力等為前提,優化提升膠州灣近岸功能,著力打造海清、岸綠的生態型美麗海灣。同時,青島將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既要發展更要生態,依法建設推進膠州灣海洋生態綜合整治,拓展城市戰略發展空間。
大青島擁抱膠州灣 2011年6月30日,青島跨海大橋和膠州灣隧道全線通車,塑造出擁抱膠州灣的大青島城市框架,為青島城市的深度發展拓展出嶄新的空間。
青島跨海大橋全長36.48公里、投資100億元,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2011年上榜吉尼斯世界紀錄和美國“福布斯”雜志,榮膺“全球最棒橋梁”榮譽稱號。
青島膠州灣隧道南起黃島區薛家島,全長7800米,其中陸域段3850米,海域段3950米,隧道長度目前在我國海底隧道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國建成的第二條海底隧道,在青島城市建置120周年的時刻,終于結束了“青黃”不接的歷史。
在建的青島地鐵1號線,建設期限為2014至2019年,該線是主城區連接黃島區和城陽區的南北骨干線路。全長約59.970千米,設40座地下站,平均站間距1524米。青島地鐵1號線通過海底隧道連接青島東西海岸,并連接著東海岸南北城區,稱得上是青島地鐵的最主要干線。
灣區經濟帶逐步升級 按照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城市發展戰略目標,以保護、改善膠州灣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東岸地區重在“做優做美”,彰顯百年青島歷史特色,加快老企業的搬遷改造,發展港航經濟、商務辦公、商業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藍色服務業;北岸地區重在“做高做新”,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區重點發展科技研發、會議會展和公共服務功能,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態型、人文型新城區;西岸地區重在“做大做強”,依托前灣港重點發展物流保稅、出口加工和海洋裝備等藍色產業,膠州區段結合大沽河、躍進河、洋河改造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和高端服務功能。
母親灣周邊的面貌已經悄然改變,僅以青島港為例,煤炭、礦石等干散貨逐步遷出老港區,為老港區蝶變和郵輪母港城崛起打開了嶄新的發展空間。5月29日,備受關注的青島郵輪母港正式開港運營,這標志著具有120多年歷史、以傳統裝卸為主的老港區完成了蝶變。
在北岸,依托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藍色新興高端產業聚集區、青島軟件科技城、青島科技商務中心、青島“人才特區”,全力打造科技人文生態新城。考慮到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對城陽、膠州、即墨等周邊區域進行統籌研究。
修復環境,魚肥民樂 圍繞著膠州灣,一系列海洋活動的舉辦,有效地提升了膠州灣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功能,形成了集木棧道、歡樂城、旅游、觀光、度假、垂釣、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濱海生態功能。
立足于修復海洋生態環境、打造富饒藍色糧倉,青島市連續多年組織開展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為守住膠州灣這片湛藍,保護海洋應該從保護海洋動物做起。”小學生毛潤東說,他每年都拿出2000元壓歲錢參加認捐苗種,為呵護母親灣做貢獻。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累計放流各類優質水產苗種60億多單位,近海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資源正在逐步恢復。2010年以來,膠州灣海域先后放流中國對蝦約12億只、褐牙鲆90萬尾,市級資金累計投入1317萬元,進一步豐富了膠州灣生物多樣性,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記者獲悉,青島將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既要發展更要生態,依法建設推進膠州灣海洋生態綜合整治,從源頭上扭轉膠州灣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及海洋漁業資源衰竭趨勢,加快實現水清岸美、魚肥民樂的生態海灣、美麗海灣目標。記者 周曉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