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解讀 “應該說,
西海岸新區作為國家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教授告訴記者,
西海岸新區作為中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是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設計,將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引擎。此前,中國沿海已經有4個國家級新區,但是在環渤海的天津濱海新區與長三角的上海浦東新區之間,一直有空白 ,西海岸新區的成立,相信將成為山東
藍色經濟的另一個發展引擎。
引進國際高科技企業落戶島城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思路中提出五個定位,其中要打造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重點依托保稅港區、
中德生態園、
中日韓創新產業園等國際化園區,在海洋產業合作、跨國交通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試,深化管理、技術、人才、制度國際合作與交流,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區,構筑我國參與全球海洋開發合作的示范平臺。
“首先是讓那些國際上的高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科研機構落戶青島,落戶到西海岸新區,直接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企業。”9日,市科技局科技合作處處長陳晅告訴記者,建設的這些國際化園區首先是讓國際上的高科技企業落戶島城,再謀求發展和科技創新。
本報記者張同順 韋麗麗 魏海洋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思路中提到,要將青島西海岸新區打造成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重點依托中德生態園等國際化園區發展。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前景如何?有什么高端的科技項目?對西海岸新區乃至全國的科技發展有何好處和意義?“這些國際化園區的高科技項目就像一個個高科技‘細胞核’,長出高科技成果,在全國范圍內有高科技示范作用。”9日,市科技局科技合作處處長陳晅說。
項目總投資超過4億美元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發展思路中提出五個定位,其中提到建設中德生態園、中日韓創新產業園等國際化園區,這些項目的建成,會吸引一大批國際上的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落戶西海岸。“作為中德兩國科技創新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國際創新園先后達成了德國中心、弗朗霍夫明日之城、被動建筑、生態建筑技術推廣等18個項目與德國技術合作,項目總投資超過4億美元。”陳晅表示。
記者了解到,中德生態園自建設以來,新開工科技合作項目1個,總投資1億美元;簽約高科技項目7個,項目總投資超過4億美元;重點推進在談科技項目24個。
消化吸收高科技,“為我所用” 引進高科技,促成了國際合作,接下來就是讓這些高科技項目在本地生根發展,產生效益。“所謂國際合作就是指高科技項目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實際上就是搞科技合作,把外面的科技合作引進來,落戶本地。”陳晅說,科技上的國際合作可以讓西海岸新區乃至國家緊跟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步伐,從而帶動本地的科技發展。
陳晅給記者打了個比喻,這些國際化園區會引進高端的研發企業和研發中心,這些企業和機構相當于科技“細胞核”的作用,“先引進科技,再消化吸收科技項目,這些高科技‘細胞核’就會長大,慢慢發揮科技引導作用,作為技術核心,起到帶動示范作用,帶動一個產業和產業鏈的發展,輻射到更多的技術領域,真正成長為一個高科技實體,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中德生態園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增創園區發展優勢、提升園區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建設國際化團隊,優化服務發展軟環境。”中德生態園管委會主任趙士玉表示,籌建“兩個中心”科技服務基地,一是籌建中德生態園知識產權中心,注冊成立了青島西海岸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獲批青島市專利保護基地、青島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中德生態園分中心;設立全省首個知識產權仲裁院。二是籌建項目服務代理中心。推進投資便利化,實施“一門受理、全程代辦”,做到“零收費”,行政審批手續做到無償快速辦理,優化服務軟環境。
建設突出四個方面 “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依托青島中德生態園建設,中日韓創新產業園也是其中之一。”陳晅告訴記者,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是一個總體的國際化園區,主要落戶在西海岸新區。據介紹,國家綠色制造國際創新園是青島市首個由科技部批準的國際化園區。
“這個平臺就很高了,像這樣由科技部直接批準的國際化園區,全國數量不到20個,山東省是全國最多的省份,山東有只有3個這樣的園區,青島有一個,其他兩個在濟南和東營。”陳晅說,這樣的高端園區落戶青島,不僅在青島本地有著科技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示范作用。
而中德生態園管委會主任趙士玉表示,中德生態園的建設突出四個方面。一是規劃高標準,從園區的規劃到系統建設都由德國專家參與設計規劃,在國家的生態環保低碳產業發展,包括綠色城市建設都能起到示范引領帶動作用。二是高水平建設,園區的建設都是綠色建筑。三是高起點招商,進入該園區的企業必須是有核心競爭力、環保等企業。四是該區會承擔城市的職能,使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
專家解讀 海洋經濟如何國際合作 促進中日韓海洋經濟一體化 對“五個定位”中的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劉曙光教授認為:“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是一個比較新的提法,以前我們講的多是近海、遠海經濟,這次提出的是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去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而青島是‘一帶一路’的橋頭堡之一,我們要發揮青島的優勢。首先我們要和歐洲進行交流和合作,現在歐洲有很多國家在海洋經濟方面有著優勢和特色,比如德國的海洋工程設備,法國和比利時的海洋生物技術,英國的海洋運輸及物流合作,荷蘭的海洋運輸及臨港經濟等,在這些方面,我們將依托于西海岸新區的優勢,加強合作和交流,引進歐洲的先進理念和技術。”
“不僅與歐洲方面,還有就是與日韓的海洋合作交流,青島與日本、韓國在地緣上具有優勢,特別是與韓國的合作,交往更全面,西海岸新區的成立將加速與日韓的海洋經濟一體化,加深三個國家在海洋經濟上的交流。”劉曙光教授表示,不僅與日韓,還有與俄羅斯在東北亞方面的合作,未來或將與俄羅斯一起進行北極航道建設。
用好保護好海洋國土 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批復后,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迅速學習批復精神,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思路,實施海洋戰略,率先藍色跨越,建設美麗新區。說到建設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時稱,建設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重點是圍繞統籌陸海規劃、統籌陸海產業布局、統籌陸海資源要素配置、統籌陸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陸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近岸開發和深遠海空間拓展等“六個統籌”,開展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建立陸海統籌一體化發展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說,陸海統籌中提到的六個統籌,還是圍繞向海洋要資源,保護海洋。“我們經常說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不過這里邊沒有包括海洋國土。”麥康森說,海洋強國戰略,就是要如何用好、保護好我們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六個統籌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開展的,保護與利用國土完整。”麥康森說,西海岸新區的海域面積大于陸域面積,海洋國土就是大陸國土的延伸。
“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青島先行一步,我們青島是海洋強市,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試驗區也是理所當然。”麥康森說,在建設的過程中,要結合青島經濟地方的建設,要建出有地方特色的東西。“我們青島是一個人口大市,我們的陸地資源已經很有限了,但是我們有很長的海岸線,我們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還不足,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利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設立對青島會有很多好處。”麥康森說。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