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15日,
引黃濟青工程在隆隆的炮聲中拉開帷幕。三年七個月,近百萬軍民、上千支施工隊伍夜以繼日地干,引黃濟青工程終于在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黃河水從打漁張引黃閘,流經253公里輸水河道、跨越4個地市、10個縣市,4座泵站、36座倒虹、81座涵閘、2座渡槽,送入棘洪灘水庫,又經22公里暗渠送入白沙河新水廠,源源不斷地送往市區,流進工廠,流進千家萬戶,從此結束了
青島市缺水的困擾。
桃源河改道打響引黃濟青第一炮 “興建引黃濟青工程棘洪灘水庫,需將桃源河改道。濟南軍區經中央軍委批準,派遣5個旅團另加3個營近萬名指戰員,各種機械車輛110多部,分別從豫中平原、沂蒙山區、膠東半島,千里跋涉、日夜兼程開赴膠州灣前沿陣地—— 桃源河。”原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市引黃濟青指揮部副指揮閻維功曾撰文回憶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與工程建設的情景,“1986年4月15日,桃源河改道戰斗開始了,打響了引黃濟青工程建設的第一炮。”
桃源河改道工程全長7.73公里,寬50米,且都是澇洼地,施工條件差。據閻維功回憶,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在施工期間,共有170多名正在休假、探親、住院的干部戰士提前歸隊;有450多名準備結婚、休假和參加業余大學考試的同志主動推遲了婚期、假期,放棄了考試拿文憑的機會;有60多名同志收到親人病危、病故和家中發生困難的電報之后,沒有回家探親,一直奮戰在建設的第一線。
為了能為部隊創造良好的施工條件,青島市和膠州、即墨、嶗山的有關部門以及藍村、李哥莊、棘洪灘3鎮、15個村莊干部群眾及時為部隊籌借了工具,騰出了住房,安排了糧油副食品供應,這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激發了指戰員的勞動熱情,僅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開挖土石方102萬立方米的任務。工程質量通過,竣工驗收后,部隊又承建了原來由地方上承擔的部分開挖任務。桃源河改道工程完成后,山東省政府在青島召開了慶功大會,表彰了25個連隊,1000多名施工突擊手。
全民動員支援工程 由于黃河水含沙量較高,引水之前必須沉沙。工程渠首沉沙池所在地濱州市博興縣的老百姓讓出自家的耕地4平方公里用于沉沙和清淤,把泥沙留給了自己,把清澈的黃河水送給了青島。引黃濟青工程途經的4個地市、10個縣市區也都十分缺水,沿線的人民群眾眼看著自家地里的苗旱死,也不抽取引黃濟青渠道里的水,為的就是保證讓青島市用上水。
青島沿線各市區廣大群眾同樣也為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據原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局長、市引黃濟青指揮部副指揮孫元奎回憶,當年嶗山、膠州、即墨、平度和市區的17個鄉鎮136個村莊,為引黃濟青工程順利進行奉獻土地3.8萬畝,搬遷了5個村莊,拆除房屋6200余間(占地8.5萬余平方米),移民3200余人。“為了讓引黃濟青工程順利進行,他們離開了祖祖輩輩居住過的地方,獻出了日日夜夜操勞過的土地。盡管如此,他們還在勞動報酬比較低的條件下,主動承擔,出色地完成了部分工程建設任務。”孫元奎介紹,在青島市區各行各業支援引黃濟青工程的同時,還組織了義務勞動達100多萬人次,先后參加了輸水暗渠、市區管道溝槽開挖工程。他們中有工人、廠長、經理,有機關干部,街道居民、公安干警和駐青解放軍指戰員,還有學生和老師,他們為國家節省資金一千萬元以上。
引黃濟青工程在本市征用土地數量之大,安置任務之艱巨,是青島市前所未有的,為了保證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政府和工程指揮部也實施了一系列措施。為了妥善安置移民和征占土地較多的群眾生活,先后在藍村、棘洪灘和李哥莊建起了五個移民新村,有3166人遷居新房,為4183人辦理了“農轉非”手續;在一定時期內,由國家給7230余人補助供應部分糧、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對部分老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群眾給予定期或臨時生活補貼。
背水決戰確保通水 進入1989年,引黃濟青工程總體上進展順利,唯有棘洪灘水庫筑填和護坡工程滯后,這已成為能否實現按期通水的關鍵。據原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引黃濟青指揮部副指揮張曰明回憶,棘洪灘水庫工程原由水電部五局一分局等承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直到1989年6月,還有500多米長的壩體尚未合龍。八個月的時間進料占總石料量的11.5%,大壩護坡僅完成總量的3.3% ,余下的工程按國家勞動定額標準和施工慣例,約需兩年才能完成,而離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卻只有半年時間。
經過調查,工程指揮部發現當前關鍵是大壩護坡工程,而影響工程進展的是初定的護坡石料價格較低,無法保證石料供應。得知這一情況后,時任副省長王樂泉經調查研究,當即拍板:石料價格在原預算的基礎上,再增加200萬元,專款專用;剩余的護坡量,由青島市政府統一組織實施,以確保11月份通水。
總結之前水庫筑壩工程遲遲不能合龍的種種原因,市指揮部立即采取了緊急措施,從市建安總公司、海軍青島基地、汽車運輸公司、青島鋼鐵總廠等十多個單位,調集了近百輛15噸以上大型自卸載汽車參加會戰,僅7天時間會同五局一分局,使大壩填筑順利合龍,為實施大壩護坡創造了條件。
歷經千辛萬苦,施工人員終于以超過原搶工計劃一倍多的速度,將大壩護坡搶護到17.2米的高度,不僅于11月25日保證了按時通水、蓄水。水庫的實際蓄水量更是達到了1.14億立方米,比原計劃蓄水6000萬立方米多了近一倍。1989年12月9日,棘洪灘水庫正式向市區送水。”
黃河水占市區供水六成以上 渾濁的黃河水究竟怎樣變成了清澈的飲用水,黃河水又占了青島市民用水的幾成?黃河水主要供向青島的哪些區域?針對這些市民關心的問題,山東省
膠東調水局青島分局及青島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分別進行了解答。
記者從山東省膠東調水局青島分局了解到,考慮到冬季黃河水含沙量較低以及為了避開春秋農業用水高峰,都是每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從黃河引水,黃河水在渠首沉沙池沉沙后,再經四級泵站提水并流經253公里明渠注入棘洪灘水庫。經過漫長的沉淀過程,此時的黃河水已經清澈見底,經水廠處理后完全能夠達到生活飲用水的國家標準。
“現在黃河水占到青島居民用水的六成到七成,主要供水區域為青島市區。”青島水務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存蓄在棘洪灘水庫內的黃河水常年自流向市區供水,目前除了棘洪灘水庫青島主要的水源還有大沽河和嶗山水庫,所有水源都會匯集進入青島市的供水管網進行統一處理再流入千家萬戶,并不存在一個水源地專供一個區域的情況,所以無論是在市內的哪個區,居民喝到的水都是一樣的。
青島人為啥還要喝長江水 從1990年的2700萬立方米,到2012年的1.6億立方米,二十多年來引黃濟青工程源源不斷為青島輸送著城市建設發展的“血液”。當昔日的水荒情景已經被人們慢慢淡忘時,一條“青島人將喝上長江水”的新聞,又讓人們對青島的供水工程再次關注了起來。
記者從山東省膠東調水局青島分局了解到,截至2012年12月31日,引黃濟青工程已向青島市供水19.707億立方米,現在棘洪灘水庫的日供水量已經從24年前的30萬立方米提高到60萬立方米。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青島市需水量正在逐年遞增,不將大沽河、嶗山水庫等本地水源計算在內,僅棘洪灘水庫已連續多年供水過億立方米。2012年的1.6億立方米已經創下歷年最高,今年的供水量一定會超過去年,因為截至2013年8月底,已經達到了1.3億立方米。
“長江水要來青島,是因為黃河水被喝光了嗎?”對于市民的這個疑問,調水局工作人員表示無需擔心,因為將長江水引入島城只是為了應對近年來黃河經常斷流、水源短缺的情況,以更有力地保證城市供水,每年6月到8月的夏季汛期,不需要長江水補給,其他季節會喝到長江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將青島市納入供水范圍,擬向青島年供水1.46億立方米,日可供水40萬立方米,屆時將與引黃濟青工程一起構成膠東供水大動脈,從而實現長江水、黃河水與膠東本地水互為補充、調劑使用的格局。文/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本文資料圖片由山東省膠東調水局青島分局提供)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