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可過去了,以后應該不會再下大雨了吧?”今年夏天,家住
李滄區華泰社區的76歲胡學娥老人一直過得提心吊膽的,特別是每次碰到大雨天的時候,她和80歲的老伴就不停地在全家各個房間里看看。住在華泰社區11號、12號兩棟老樓里的鄰居們也有同樣的擔心,80戶居民家中幾乎每家房子墻壁上都有裂縫,一樓幾戶居民家中的“煤池子”居然出現了整體下沉的情況。□記者 劉澤源
家中裂縫晚上睡不安穩 胡學娥老人家住華泰社區11號樓2單元103戶,這是一套老式套二房。走進她的家中,記者看到,房間臥室暖氣管附近、客廳墻壁與天花板連接處、陽臺底部都有成人手指寬的裂縫。“你看,這墻里頭都全酥了,用手一掏全是渣子。 ”老人艱難地蹲下用手指掏了掏陽臺底部的裂縫,灰色的渣土簌簌掉落。
老人告訴記者,這套房她和全家人已經住了整整33年了。以前,房間出現開裂掉墻皮時,子女住在這里時還經常處理一下,現在,4個子女成家后都搬了出去,兩位老人實在沒有精力刷墻、刮膩子,只能看著裂縫越撐越大。老人說,以前為掛東西方便,她和老伴曾在墻上釘釘子,結果還沒釘進去,釘子就和一大片墻皮一起脫落,整面墻酥得就像玉米面。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兩位老人每天晚上都擔心,碰到大雨天,兩人更是經常一夜無眠。
在12號樓1單元501戶、75歲的衛鎮民家里,記者看到,他家比胡學娥老人家中的情況還要嚴重一些,雖說2009年時曾經對房間內的裂縫進行過全面處理,但如今各房間里的裂縫不僅重新鼓了出來,北邊臥室外出現十幾條“S”型裂縫,雨水從外灌進裂縫后,還不斷滲出黃色的液體。家住12號樓501戶的崔興和告訴記者,他家不僅到處都是裂縫,墻皮也經常大塊大塊往下掉,30年間整修多次沒有效果,現如今他只好用膠帶將墻皮和天花板整體粘在一起,要不晚上睡覺都不踏實。
“實驗樓”超期服役13年 采訪十幾位住在兩棟老居民樓里的居民,記者了解到,華泰社區11號、12號樓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房子的建設單位是當時的國棉七廠,住在這里的80戶居民也都是國棉七廠的職工。居民們反映,雖說這兩棟老樓建成時間不算太久,但因建設時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問題,因此現在才會出現一系列質量問題。
家住11號樓2單元202戶的居民楊玉風是居民們選出的樓長,最近幾年,為了兩棟居民樓出現嚴重的開裂、漏雨、排水不暢的問題,她多次出面為大家伙跑腿。她告訴記者,這兩棟樓是1980年國棉七廠為改善職工居住條件建的“實驗樓”。之所以叫“實驗樓”,是因為當年大多數居民樓、辦公樓都是用紅磚、水泥蓋的,而這兩棟樓則是用青灰色的砌塊搭建的,砌塊是用粉煤灰壓緊制成。 “當時搬進來的時候,廠里的基建科長跟我們說,這些房是實驗樓,最多能住20年就得搬家。 ”從1980年入住至今,80戶居民已住了整整33年。
崔興和告訴記者,現在80戶居民家里幾乎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掉皮現象,主要就是因為墻里頭都是這樣的粉煤灰砌塊。除了居民家中有裂縫,在兩棟居民樓外記者看到,不少裂縫已經穿透整個墻體,在樓外也鼓出了大口子或拳頭大的洞。五年前,曾有人專門過來處理過外墻上的大洞和口子,但現在,兩棟樓外被水泥封死的口子和大洞重新鼓了出來。
兩棟老樓改造先要“鑒定” 據了解,多年來,居民們為了房子的問題多次找過企業和社區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但當年的國棉七廠早已倒閉不存在了,社區和街道工作人員雖說比較上心,但要將居民樓列入改造計劃,就必須要有專門機構出具危房鑒定才行,而這份鑒定報告遲遲無法出來。
“我們挨家挨戶走訪過兩棟樓的居民,很了解他們的情況,也幫居民們聯系了幾家有資質的鑒定機構,但因為種種原因,鑒定一直沒能如期進行。 ”昨天下午,興華路街道辦事處一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據了解,因為這兩棟樓建成年代并不算久,也不屬于亟待改造的筒子樓,因此近年來一直沒被列入李滄區的改造計劃。如想改造,必須由鑒定機構鑒定兩棟樓是危房,街道將會立即上報給區建管部門,爭取早日列入改造計劃。但因鑒定機構要收取一定的費用,80戶居民均攤下來每戶平均要交550-600元錢,不少居民不愿出這筆錢,因此鑒定遲遲無法進行。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