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紀尚昆) 路過古城片區拆遷現場的市民可能會注意,原來的老房屋并沒有全部拆除,一些建筑目前仍然保留,而且還掛上了“保護區”的標志牌。記者了解到,原來這些建筑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目前暫時保留了60余處,將為古城的復原設計提供參考。另外,拆遷期間一些老房屋的瓦磚將回收,在古城復原建設時再利用。
8月25日,記者來到古城片區看到,大部分住房建筑已經完成拆除,留下的古建筑上都掛著“保護區”的醒目標識牌,走近后觀察到,不少房屋都是用青磚綠瓦建造而成,一些墻角、房脊等位置還雕刻著花紋,透露著一種古樸的氣息。
據悉,這些建筑很多都建于清朝,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目前暫時保留,主要為了給古城核心區的復原建設提供設計參考和依據,真正復原這座千年古城的原貌。至于保護區內的建筑之后是否繼續保留,還需要等待完成規劃設計后才能決定。
即墨歷史悠久,自隋朝建即墨城,歷經明清的發展、民國時期的變遷,具有1400多年歷史,歷史上,即墨曾有20多個通商口岸、30多座官商府邸、69位文武進士、180多位舉人、100多座坊表、400多家百年老字號,即墨古城還一度是膠東半島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據悉,目前保留的古建筑有60余處,其中有三處建筑已經確定不能拆除,而是要在原基礎上翻新修復,這三處建筑分別為老縣衙、萬字會、五福巷。老縣衙坐落在即墨城中山街東端路北立法街29號的市博物館后院,自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遷城立衙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了,目前是山東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縣衙。
五福巷位于中山街中段路北,東與即墨古縣衙相距50余米。明清時為達官顯貴的居住地,青島開埠后,中山街成為即墨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段,清末為五姓商賈的居住場所,因而得名五福巷。萬字會成立于1924年春,分男萬字會和女萬字會,其性質是以“布施”為宗旨的慈善機構。
據了解,為了節約資源,更好地對文物進行保護,在古城片區拆遷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對需要保護的建筑進行了特殊拆遷,并沒有直接使用挖掘機和推土機推倒,而是人工一點點進行拆除,對有價值的磚雕瓦將會有選擇地統一編號,在古城的復原建設中再利用。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