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中新校初步規劃效果圖。
奠基儀式現場。
儀式入口處豎立著9中老校門模樣的充氣拱門。
9月28日,島城百年名校青島9中即青島外語學校新校區建設奠基典禮在黃島區舉行,未來這里將建設成為省內乃至國內一流的外語特色高中。這也標志著青島“ 千萬平米”社會事業公共設施教育項目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包括9中在內,6中、實驗高級中學、19中、39中等5所現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學校都已在黃島、城陽、即墨等地確定新址,青島市區學生未來讀高中都要去這些新校區了。
百年名校“老校門”迎客 28日上午,記者來到青島 9中即青島外語學校位于黃島區的新址——黃島區團結路,新校址在半山坡上 ,山下就是龍斗山前社區。奠基儀式入口處,豎立著上書“禮賢中學校”的9中原校門形狀的充氣拱門。青島 9中始建于1900年,至今已走過112載歲月,是青島市辦學歷史最長的學校,也是全國百所百年名校之一。在這個“老校門”旁邊則是醒目的“青島外語學校奠基儀式歡迎你”提示牌。
“這種一古一新安排,寓意是青島9中在走過百年之后,在今天又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而且新校區要把老校的文化底蘊傳承下去 。”青島 9中校長張玉慧介紹說,這個“校門”背后還有四個字是“禮門義路”,含義是:禮是門,義是路,只有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扇門出入,啟示學生要循禮、蹈義,求學并無捷徑,要刻苦勤奮,見賢思齊。
9月28日當天還恰逢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誕辰2563周年紀念日,在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舉行青島一所百年高中新校區奠基典禮,也被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特別有意義。
居民盼家門口上名校 9中新校奠基儀式還吸引了眾多周邊居民。今年68歲的馬繼彩是龍斗山前社區居民,他年輕時曾去青島市區打工9年。“我一直都知道9中是青島名校,我們村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目前只出過4個大學生,村里所有人都對這所知名高中能落在我們家旁邊感到高興。”馬繼彩說,他希望9中新校建成以后,他所在社區能夠有機會多出幾個大學生。
今年35歲的王高省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他高中沒有讀完就出去打工了,他非常期盼未來9中新校能夠面向黃島招生,這樣他今年上3年級的兒子,就有希望在家門口上名校,“我去年就知道要建新校消息,別提有多高興了,今天特意請了假,趕到現場看奠基。”
學生未來可住“海景房” 青島外語學校選址黃島區 ,位于團結路西側,中德生態園東側,用地面積約為263畝,將按照國內一流的標準,按照現代化、國際化和特色化的要求,規劃建設成為功能設施齊全、辦學質量一流,與青島的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外語特色的現代化普通高中學校。
記者在奠基儀式現場還可以遠遠望見大海,新校區位置可謂是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新校建成后未來將實行寄宿制,學生住宿條件如何?這是廣大家長和學生普遍關心的話題。
“按照初步規劃,由于新校區地勢較高,學生宿舍樓也會視野廣闊,應該能夠在宿舍里面就看見海,可謂是‘海景房’,宿舍硬件設施也將是一流水平。”青島市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領導小組一位負責人表示,新校區的效果圖和設計圖還沒有最終拍板,但這所新校地理位置很優越,到市區走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距離都不算遠。
不僅如此,學生宿舍內部條件也很不錯,張玉慧介紹說,目前9中宿舍條件是6人間或8人間,宿舍內部比較擁擠 ,而新校區宿舍將是4人間,還配有專門衛生間 ,可以淋浴 、洗漱。
“4名學生一間宿舍,而且床是上下層的,上面是睡覺的床,下面是學習的寫字臺,校園網絡將會覆蓋全校每一個角落,宿舍未來將成為學生進行自修的重要場所。”張玉慧談到,宿舍里面還能夠保證冬暖夏涼,冬天取暖采用集中供暖方式,管道已經鋪設到位,夏天將采用中央空調制冷,住宿條件堪稱國內中學一流水平。
將配3間同聲傳譯教室
一所好學校不能只有好宿舍,學生和家長更關心的是學習設施。“我們走訪了國內不少外國語中學和大學,計劃在全校建設3間同聲傳譯教室,這在國內絕對是領先的,因為很少有中學配上這種教室,一般只有大學有。”張玉慧表示,同聲傳譯教室被認為是進行語言類教學的最佳場所,一間同聲傳譯教室可同時容納30名學生學習。
9中一位負責人介紹,同聲傳譯教室就是外教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外語或中文進行對照,可以培養專業化的口譯人才,學校還將為學生量身定做相關課程。新校的教室面積也將比老校教室面積大出近一倍,“我們現在教室面積是50多平方,而新校教室面積將達到90多平,而且教室要實行小班化教學,大約是40個學生一個班,比現在五六十人擠間教室要寬敞得多。”張玉慧稱,新校區教室空出來的后面部分,將會設置圓桌討論、書籍閱讀等區域,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個性輔導的專門場所。
9中新校還將建設硬件一流的體育館,“體育館將有專業化的5人制足球場所,游泳館將配置50米的標準游道。”張玉慧表示,盡管新校區面積很大,但9中不會擴招,在校生將穩定在 2000人左右,而且將把小班化作為發展目標,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
招生
“老生老辦法 ,新生新辦法” 既然號稱“青島外語學校”,那么外語特色肯定是這所新學校重點發展的,記者了解到,9中新校未來將會至少開設德語、日語、法語、韓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六種小語種。
“我們學校今年已經新增了西班牙語,明年將會開設阿拉伯語課程,這六種小語種幾乎涵蓋了主要小語種,甚至比一些綜合類大學小語種專業還要齊,我們還將在全球引進各個語種外教,實現每個語種都有外教授課的目標,讓學生接受原汁原味的外語教育。”張玉慧表示,新校不僅要建立中國老師公寓,還將建外國專家公寓,讓外教能夠安心在學校教書。
青島市教育局“教育專家咨詢團”團長、研究員翟廣順介紹說,1900年,德國人尉禮賢在青島舉辦禮賢書院,其教學計劃之一是鞏固漢語并擁有“足夠的德語知識”,外語便成為禮賢書院的一大特色。
1989年,為突出學校外語教學辦學特色,經青島市政府批準,青島 9中加掛“青島外語學校”牌子,確定了文理兼通、外語見長的辦學特色,使這所老校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因此該校發展外語特色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底蘊。
至于社會普遍關心的新校招生問題,張玉慧表示學校還沒有進行具體研究,具體招生方法也要請示市教育局,但有一點可以確認,就是現有9中老校肯定會保留下來,而且9中老校學生不會遷到新校。
“我們實行辦法是‘老生老辦法、新生新辦法’,新校區肯定是面對新一屆高一學生,換句話說,只要這名學生升學以后是在老校區學習,那么就要一直學到畢業,我們也不想讓學生因為重新適應環境耽誤學業。”張玉慧表示,在老校區所有學生畢業以后,老校區用于何種用途,目前還沒有最終敲定,但青島 9中的校址是禮賢中學舊址,有著上百年歷史,所以一定會保留下來,9中已經向教育局申報,在老校建設初中部和國際部。
背景
在校生猛漲島城高中喊“擠” 青島的13所市屬普通高中,有12所建于上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青島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空間 、城區面積大幅拓展,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市區普通高中在校生數從 1990年1.5萬人增加到目前 2.2萬人左右,足足增長了7000多人,但除上世紀90年代末新建青島二中,以及對個別學校原地改建外,市區高中學校布局沒有跟進調整,市區高中硬件設施明顯跟不上 ,市區就學壓力很大。
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市屬13所普通高中總占地面積只有930畝,而且多數學校占地面積達不到省定標準,最小的只有13.7畝,不到省定標準的1/5,比如青島 9中在2008年合并了原青島11中之后,學校占地面積擴大一倍,但依然不能滿足辦學需要。部分學校一些基本教育教學設施,圖書館、餐廳、運動場、體育館,探究性實驗室和研究性學習教室等受占地面積限制難以達到省定標準,學生自主發展的個性化教室更為缺乏。
市政府日前在《關于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學校建設,要求到2015年全市85% 的普通中小學達到市現代化學校建設標準。實施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工程,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寄宿高中,大幅度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是實現普通高中現代化學校建設目標的必要條件。
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還指出,我國普通高中與發達國家在生均教育資源方面有著很大差距。按照市委市政府“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以國際標準提升工作,以本土優勢彰顯特色”的要求,這些國家普通高中的班額、設施配備、師生比等數據也為青島提供了參照。如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高中班一般在30人以內。可以說實施小班教學已是世界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潮流。實施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工程,是我市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普通高中教育先進經驗,實施小班化教學等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影響
借建新校“東風”擴高中招生范圍 教育是今年的民生熱詞,教育是市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唯一要求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領域。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分析認為,自青島建制至今,已經歷120年發展歷程,市區布局規劃也由原先的老城區逐漸向東、西、北拓展。1992年市政府東遷,2007年實施“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2011年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正式通車,分別帶動了市區東部、環膠州灣周邊區域和西海岸發展。但學校布局調整跟進工作相對緩慢,目前市屬13所普通高中,12所集中在市內四區。
上海教科院副院長張玨指出,上海市上世紀90年代就做出普通高中布局調整的重大決策,自1996年以來在城郊接合部建了20多所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平均班額40人左右,年招生可達3萬人,這可以為青島提供有益經驗。張玨認為,青島市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高標準建設一批與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相適應的現代化高中學校,并利用普通高中布局調整的良機,統籌配置老城區的校舍資源,將是實現高中、初中、小學、學前教育協調發展的“全盤皆活”的好棋。
今年上半年,市政府召開會議,成立了青島市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工作進展,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將新建500萬平米的教育設施,建成一批現代化幼兒園、中小學、示范性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為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青島市屬普通高中學校只面向市內四區招生,將招生范圍擴大到七區五市呼聲由來已久。借著5所高中建設新校區之際,青島此次實施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工程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全市、重點是七區范圍內統籌考慮市區普通高中布局優化問題,高中招生范圍從原有市內四區向大青島擴展。全面改善市區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形成市區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發展格局,推動市區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進展
5所高中新址都已確定 目前,青島已經確定了5所學校的項目選址。青島美術學校(青島六中)和青島外語學校(青島九中)選址黃島區,青島實驗高級中學、三十九中新校區(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選址城陽區,青島十九中新校區選址即墨市,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附近。
國務院已經審批通過青島美術學校和青島外語學校建設用地指標,兩校建設用地指標已組件報省國土資源廳批復。市發改委已經批復同意5所普通高中規劃建設項目開展前期工作,土地預選址、土地預審、規劃選址等工作陸續推進。5所普通高中現已全部完成相應的地形圖測繪。已確定新建學校設學規模、建設規模和資金測算等規劃立項相關數據。
《青島市“千萬平米”社會事業公共設施教育項目推進方案》編制完成并上報市政府,待市政府批復后頒布實施。近期,市教育局先后召開了局屬普通高中建設工作研討會,邀請上海教科院副院長張鈺、省教科所所長亓殿強等6名全國知名專家進行了專題論證,開展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調研活動,召開了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座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省教科所所長亓殿強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區面積、城市人口、在校學生數、教師數等都有很大的增長,普通高中數量及布局情況變化不大。顯現出學校布局調整與城市化發展不相適應、與學生和教師數量增長不同步、區域間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加強中小學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大學校發展空間和校舍建設的力度。
專家
專業化寄宿教育好處多 青島市教育局“教育專家咨詢團”團長、研究員翟廣順表示,解放前青島的中學都是寄宿制。因實行男女生分校設置,學生宿舍單一性別,便于管理。上世紀30年代,蔡元培幾次到青島,他本是高等教育的專家學者,但卻十分看好青島的中學。蔡元培曾在市立中學(現青島1中)、鐵中(現青島66中)發表演講,還為崇德中學(現青島9中南院)題詞“文質彬彬”。
青島解放后,為使廣大工農子弟普遍接受中等教育,上世紀50年代的青島大規模建校。伴隨的問題是,由于受市區狹窄的地域影響,學校占地面積不足,無法實施寄宿制教育。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日出進校、日落返家的“走讀生”成為青島市區中學生的標簽,“寄宿學校”也從公眾的視野中淡出,以致很少有人記憶青島過去的寄宿學校。
翟廣順認為,因青島學生中學時代缺少寄宿制學校的生活體驗,進入大學后就害了“不適應癥”,有的甚至缺乏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國內外很多研究表明,中學尤其是高中階段寄宿制生活有利于學生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寄宿學校,不僅容易不適應,還會疏遠了家長,產生隔閡。
要避免家長所擔心的問題出現,翟廣順認為關鍵還在于學校能夠提供專業化的寄宿制教育。翟廣順建議,學校應充分利用學生聚集的特點,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學校還要利用學生朝夕相處的條件,促進良好習慣養成,一些原來在家庭中由于家長溺愛而形成的不良習慣,可以通過寄宿學校同伴互助和監督得以糾正。
寄宿生吃在學校、住在學校、學在學校,這樣就比走讀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走讀生晚上在家自修,缺少學習氛圍,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疑難不能解決。因此翟廣順建議,寄宿學校的晚自修要比白天的“正課”自由、深入,應當是自習、輔導、交流、深化學習不可或缺的階段。A12、A13版文/圖 記者 單俊楠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鹿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