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配上助老大食堂,居民紛紛前來嘗鮮
一個社區,平均每10戶就有2.2戶殘疾家庭,有5戶低保家庭,全部是困難家庭。這樣一個特殊的新社區在備受矚目的廉租房項目康居公寓成立了。為了給困難居民提供好的服務 ,四方區民政局等部門在社區內配備了助老大食堂給老人提供廉價又可口的午餐,建起了慈善超市救助困難家庭,還設立了全市首個上門繳水電費、電話費等費用的一站式繳費終端機。今年53歲的康居社區居民趙琪說,她和兒子搬家22次,這次終于可以安定下來了!
困難家庭組成新社區
備受關注的康居公寓終于有了“名分”。7月6日上午,康居公寓內投資600萬元建立的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標志著以康居公寓1379戶居民組成的特殊社區正式組建,康居社區居委會正式運轉。據了解,這個社區隸屬于洛陽路街道辦,也是四方區的第93個社區。
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個社區的家庭組成很特別,它是四方區2010年集中建設的全市最大保障性住房小區,目前已經入住了1379戶居民共2435人,其中低收入家庭647戶,低保家庭424戶,殘疾家庭47戶,低保并殘疾家庭261戶。也就是說,在這個社區中,每10戶家庭就有2.2戶家里有殘疾人,有些家庭還不止一名殘疾人;每10戶家庭有5戶是低保戶;而社區內全部家庭都是低保、低收入、殘疾的困難家庭。
為這樣一個社區服務的重擔落在了張靜和她的同事身上。今年49歲的張靜原先是四方區洛陽路街道辦的工作人員,聽說街道要安排一名街道辦工作人員到這個特殊的社區工作時,好幾天都睡不著覺,“我又激動又緊張,想到這里干,但又知道面臨的是千頭萬緒的工作。”想了幾天后,她主動找領導提出愿意來該社區當社區書記,并在幾個月前到這里籌備成立居委會的工作。
社區配助老大食堂
張靜面對的是全區最好的設備和最大面積的辦公用房,同時面對的也是一群嘗盡人間疾苦的居民。“我們入戶摸底時,很多人談到家里的困難情況,不住地哭。我們的工作不僅是服務,救助也將是很大一部分。”張靜說,他們面對的,是四方區整個區最困難的家庭的集合,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這個社區的配套建設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充分支持。在新啟用的社區服務中心,記者看到,為民服務的大廳比其他街道辦的還要“豪華”、窗口還要多,圖書室、居民會議室、活動室,還有專門針對殘疾人設計的康復中心,處處體現對這個社區居民的貼心安排。
當日康居社區的助老大食堂頭一次開放,今年82歲的王子玉高興地說,“這個待遇罕見啊!以后天天能享受這樣的好菜好飯啦!”今年72歲的李紀蘭老人甚至高興地唱起了紅歌,她和老伴當日也吃上了助老大食堂的第一頓中午飯。
足不出戶可繳水電費
在這個社區,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疾人還能享受其他的便捷服務,上門繳水電煤氣費就是其中之一。當日,在康居社區內,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綜合繳費終端,手機、固話、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等都可以一站式繳付,“并且行動不便的家庭,我們的工作人員可以上門服務,不出家門就能輕松繳費,這在全市還是第一家。”免費提供這項服務的青島百森通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克說,他們這次捐獻給康居社區5臺終端機,足夠康居社區使用了。
四方區民政局將全區的慈善超市的中心店設在了這里。“這個超市將接受社會的捐助,物資有油、鹽、大米、面、被子等生活必需品,在受災等必要時間向困難家庭發放。”四方區民政局局長陸德興說,康居社區的社區服務中心是該區面積最大、設施最全的,將為這里的困難家庭提供到位的服務。
■特寫
搬了22次家再不用搬了
7月6日,今年53歲的趙琪精心梳洗打扮,迎接新社區的成立,剛剛被選為樓長的她,更是跑前跑后忙活著。“我高興!搬了22次家,在康居公寓住了半年我早就感覺到,這次再也不用搬了。”
趙琪說,她的一生有很多的不幸。她的孩子患有紅斑狼瘡,丈夫在孩子兩歲半的時候發生了意外,她一個人把患病的孩子拉扯大。“我們是低保家庭,孩子每年又要住兩次院,要不是低保金我們家還不知道怎么過下去。”租房成了趙琪和孩子需要面對的大問題,“經常因為房東要娶媳婦、拆遷要我們搬家,更多時候是漲房租我們交不起不得不搬。”這些年來,趙琪帶著兒子和僅有的家當一共搬了22次家,最多的時候一年搬了3次。
去年,趙琪申請了廉租房并通過審核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新房鑰匙。“住了這近半年時間,趙琪說自己越來越開心,社區的各項服務都很到位,超市賣的菜都比外邊便宜。“我想回報這份恩情,就當上了樓長,為新社區奉獻我的一份感恩之情。”
文/圖 記者 李曉哲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