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引導就地過年 “留人”更要“留心”
本報評論員 高書華
48歲的李洪霞在青務工5年,今年不打算回黑龍江雞西市老家過年了,她和丈夫都“不想給國家添麻煩”,但說起父母的時候,李洪霞的眼睛還是濕潤了,“心里其實也挺想老人的……”
繼29省份倡議就地過年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7部門近日印發通知,要求用人單位統籌做好外地務工人員疫情防控和工作、生活、娛樂等方面的服務保障,工會組織要對節日期間堅守崗位以及生活困難的外地務工人員開展送溫暖活動。讓打工人在異地過節感受到家的溫暖,真正把就業地當成第二故鄉。
不光要留下人,更要留住心——這是擺在各級政府和企業面前的一道年終附加題。
春節將至,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突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加上人員流動和聚集活動增多,疫情傳播風險加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就地過年,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人們常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定了,人就會有歸屬感和幸福感。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用人單位,都要拿出具體措施,把就地過年的“后續服務”做好、做足。這其中,既要有真情實感的“暖招”,更要有“真金白銀”的實招。從精神和物質層面彌補外來務工者不能和家人團圓的遺憾,最大程度地釋放政府和用人單位的誠心暖意,這不僅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溫度。
青島市在連發兩次倡議“就地過年”的基礎上,更是于1月21日,由青島市總工會推出十大“暖心行動”,包括設立700萬元專項送溫暖資金,新設600萬元穩崗留工關懷資金,春節期間為1000名以上留青過節的外來務工人員免費健康體檢,組織200名以上留青過節優秀一線外來務工人員市內療休養,以及,有條件的單位、企業工會要開展“暖心行動”,通過包餃子、吃年夜飯等多種形式與留青人員共度春節等。“真金白銀”外加真心,留人的誠意可謂滿滿。
青島企業也紛紛響應政府倡議,通過發放“留崗紅包”“特殊津貼”等舉措“留人”。據報道,青特集團設置了6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發放春節在崗紅包、滿勤獎勵等,并對留青過年的員工給予嘉獎;即墨一家紡織服裝企業也選擇通過發紅包的形式鼓勵更多外地員工留在青島過節。還有一些企業為員工安排好了年夜飯,青島市中欣紡織有限公司就提前請好廚師,買好肉、蛋、蔬菜、海鮮、米面等,保證讓留青員工們開開心心過大年。
留青有紅包、加班有獎勵、年夜飯不孤單,還有企業承諾在春運高峰期過后,可以錯峰回家并享受帶薪休假,可以說招招實在又暖心。
人員少流動,城市管理者在防疫層面少操心,務工人員復工不用擔心被隔離,還能緩解年后用工荒,應該說,“就地過年”是個多贏的舉措。青島已出“暖心十招”,用人單位也各有留人妙招,我們期待它們能夠落到實處,讓就地過年的人們留得甘心、過得暖心。這既是化危為機的一次智慧應變,也是貫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