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一場暴雨一次大考 城市短板如何補齊
福山路上石墻坍塌。 半島記者孟達 報道
路旁許多樹木被大風吹倒。 半島記者張偉 報道
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7月22日至23日,島城普降暴雨,出現不少險情,比如山體滑坡、路面塌陷、院墻倒塌、大樹砸車、車輛被淹等。必須向那些堅守在防汛一線的人們致敬,他們不畏狂風驟雨,鑄成了一道堅實的防線。不過,也應該反思這場暴雨暴露了城市的哪些問題?又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城市建設方面一直有個話題:如何驗證一座城市的發達程度?其中一個答案就是:來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因為地上的高樓大廈都能看見,那是面子;地下的下水道看不見,才是里子。換言之,下水道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正體現了城市建設的真實水平。
可以說,青島的排水系統在全國都是有名的,尤其是那組“記者探訪下水道”的照片,幾乎每年夏天都能當一陣子“網紅”。這是青島基建的底氣所在。不過,今年入夏以來的這場最大的雨,伴隨著突如其來的大風,還是暴露出不少現實問題。而今,汛期遠未結束,還須認真查找問題。
城市公共應急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每當面臨臺風、暴雨、大雪等極端天氣,人們都會意識到城市應急體系的重要性。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城市應急體系也越來越重視,無論從行政架構還是財政投入等方面都有鮮明體現。在這方面,青島也有所行動。比如,2020年4月,青島應急管理局聯手華為,開展應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戰略合作,希望通過大數據提高應急管理核心戰斗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同時,華為還將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技術交流與培訓,為青島市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培養專業技術和項目管理人才。顯然,這非常值得期待。
必須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在近日的降雨當中,青島的“海綿”已經發揮了作用。據7月20日媒體報道,青島市經過海綿改造的206平方公里區域內,此前幾乎未產生明顯積水。超八成的降雨可以就地被“海綿”吸住,緩解了強降雨時的管網及抽排壓力,起到較好的錯峰、緩釋、滲透、蓄存功效。希望早日讓“海綿紅利”惠及全城。
還要提升全社會的防汛意識。此次暴露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很多市民對于暴雨根本未曾設防。雖然事先天氣預報已經分發全城,但一些地勢低洼的商家門店,連沙袋等最基本的防汛設施都沒有,當暴雨來臨又如何避免損失?顯然,光有提醒還是不夠的。這場暴雨給我們上了一課,日常生活中必須強化防汛應急準備,通過各種演練使得防汛更加有力、有序和有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未雨綢繆,才能安心等待雨后的彩虹,才能進一步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汛期遠未結束,應該反思這場暴雨暴露了城市的哪些問題?又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城市公共應急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日常生活中也要強化防汛應急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未雨綢繆,才能進一步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2025年一半城區“達標”海綿城市
半島記者 郭振亮
近期島城降雨不斷,“海綿城市”建設成為市民關注焦點。7月23日,青島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處處長辛克剛做客網絡在線問政。據辛克剛介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設海綿城市面積約206平方公里。
辛克剛回應網友關心話題稱,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多目標的工作,解決水體黑臭、水資源短缺、內澇積水和恢復水生態都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開發建設模式上有了較大的轉變,在具體項目中通過海綿措施進行雨水攔蓄、利用。下一步,青島市將繼續堅持系統化全面推進思路,加強海綿城市規劃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排水、園林等專業規劃銜接,堅持“+海綿”和“目標+問題”雙導向,新區開發建設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對于老城區,將圍繞重點流域在水環境治理、水生態恢復、人居改善提升方面實現突破,力爭到2025年全市50%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要求。
針對網友“老城區大規模海綿建設,會影響生活嗎”的提問,辛克剛回應稱,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基礎設施改造、老舊小區整治、城市品質提升等工作,按照“+海綿”模式進行。結合項目建設,因地制宜進行海綿城市設施設計、施工。例如,在老舊小區改造的設計建設過程中,可通過斷接雨落管,利用社區內部的花壇、綠地等空間布置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進行雨水的滯留、凈化,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徑流量和徑流污染,減少內澇發生和水體污染風險,還能夠綜合提升城市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