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將于5月21日拉開大幕。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決定于5月21日在北京召開。
許振超代表建議修改國際海運條例 推動北方港口建國際一流集裝箱樞紐港
全國人大代表許振超。(本人供圖)
半島特派記者 肖玲玲 李曉哲
許振超是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以他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九次刷新了世界紀錄。本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身上總是透著一股鉆研的勁兒。今年兩會,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帶來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個別條款和釋法的建議,允許外國國籍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外貿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為我國北方有優勢、有條件的港口建設國際一流集裝箱樞紐港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許振超坦言,這次的建議牽扯到青島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也牽扯到港口的影響力。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體現的是一個港口對國際航運業貢獻的影響力和區域輻射能力。近幾年國際集裝箱海運市場船公司聯盟化已成趨勢。聯盟船公司普遍采取在不同的區域分別選擇一個中轉樞紐港的做法,以減少同區域其他港口掛靠次數。這是船公司重新選擇、重新定位區域中轉樞紐港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沿海港口爭取成為國際中轉樞紐港的歷史機遇。
“現在我們感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有一些規定過時了。”許振超表示,這個條例是2001年以國務院令的形式頒布,對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事業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近20年過去了,國內集裝箱運輸市場規模、能力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國際海運市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條例的一些規定反而起了限制作用。
為什么說條例限制市場發展了呢?許振超列了一組數字來說明。以青島港為例,2019年國際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100多萬箱,其中國際集裝箱的中轉箱量僅占19%左右,遠達不到國際一流強港的指標。青島港自1995年開始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至今已25年,年均增長量緩慢。
“究其原因不是港口能力欠缺,而是目前北方各港口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中的個別條款制約了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的拓展。”許振超表示,由于條例中的“外國國籍海運運輸船舶禁止捎帶國內運輸貨物”的規定,每年有約200萬箱的中轉箱源流失到國外港口。“從目前的情況來說,如果約200萬箱的中轉箱能留在國內,而非流到國外,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億美元左右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港口的規模和影響力。”
為此,許振超建議修改《條例(2016年版)》第二十五條規定,“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從事本章規定的有關國際船舶運輸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有關規定。外國國際船舶運輸經營者不得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也不得利用租用的中國籍船舶或者艙位,或者以互換艙位等方式變相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船舶運輸業務。”允許外國國籍船舶運輸經營者經營中國港口之間的外貿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同時,“由交通運輸部主管業務司局,對國際海運條例第二十五條釋法,明確外貿集裝箱的中轉箱在國內運輸段是國際間海運運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