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高校培養“未來李佳琦” 但試無妨
毛建國
直播帶貨火了,這也催化了部分高校相關人才的培養。據了解,有的高職院校專門組建了電商直播學院,如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有的選擇成立電商直播相關導師工作室,如浙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還有一些學校嘗試在某些專業增加電商直播課程。(5月11日《中國青年報》)
針對有關高校培養帶貨人才的做法,有人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能不能批量復制“李佳琦”?正如一流作家未必出自大學中文系一樣,前兩年受到熱議的“網紅學院”似乎也沒出幾個真正處于頭部的網紅,指望通過高校培養一批“李佳琦”,注定不可能。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大學在這方面的努力,高校培養帶貨人才但試無妨。
誰也不能否認,直播帶貨已經進入了風口期。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今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將達5.24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真正為公眾關注的,還是以李佳琦為代表的一個個頭部主播的出現,以及羅永浩等名人的加入。在疫情背景下,很多實體經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播電商對實體經濟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這個行業的未來,十分值得期待。
幾乎所有新興行業的發展,都經歷著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而自覺的形成,尤其是行業人才的培養,往往是由高校承擔的。這個行業的未來,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顯然不能依靠“野路子”。要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實現規范化、規模化,則離不開高校賦能。
提到帶貨,現在大家注意力都放在主播身上。一次直播帶貨的完成,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系統在發揮作用;一個帶貨主播的脫穎而出,背后往往有一個團隊在發揮作用。電商直播行業缺人才,不僅是缺帶貨主播和達人,而且缺少大量專業人才,包括策劃文案、主播運營、直播運營人才等。直播帶貨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或許職業化教育,不能培養出頂級頭部主播,但這個行業大量需要的基礎性人才,卻是可以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