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今日處暑!潤肺防燥,且慢進補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丨明日處暑!潤肺防燥,且慢進補
8月23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
處暑標志著暑氣漸消,天氣開始轉向涼爽,呈現出典型的“秋老虎”特征:白天依然炎熱,早晚則明顯清涼,空氣也日漸干燥。
今年適逢農歷閏六月,使得暑熱天氣有所延長,高溫疊加濕氣形成“暑濕交困”的局面,此時更需注重身體的調養與防護。
處暑物候
處暑有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二候天地始肅,
三候禾乃登。
當鷹感受到秋氣漸起時,便開始飛翔俯沖大量捕獵,捕到獵物之后會先排列開來“祭天”,就像古人祭祀一樣。處暑后,秋風蕭索,意味著萬物開始進入新的生命狀態:凋零,沉寂,收斂。植物們褪去了往日生機勃勃的綠色,逐漸換上金黃的外衣。處暑時節,雖然“天地始肅”,但在“肅”的時候,還要讓我們享受豐收的碩果和喜悅。此時的莊稼已逐漸成熟,快到收獲的時候,農家們都盼望著五谷豐登。
處暑習俗與養生
處暑之后,北方暑氣漸消,秋意漸起。人們說,“七八月看巧云”。到了農歷七八月,天空的“顏值”迅速地增高了,令人賞心悅目的云多了。要么是絲絲縷縷的卷云,要么是清清淡淡的淡積云。此時的天空疏朗明凈,正是人們出游賞秋的好時節。
對于沿海的漁民來說,每年處暑時,也是休漁期結束的時節。漁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和準備,懷著對新漁季的期待和憧憬,迎來開漁節。人們在處暑這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表達對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熱鬧的文藝表演,展現著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情;還有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一艘艘漁船駛向大海,開啟新的捕撈之旅。
處暑時節,酷熱逐漸減輕,慢慢轉向干燥的秋季,人體易受到“燥邪”的侵擾,出現口唇干裂、咽喉腫痛等癥狀,雖不甚嚴重,卻足以擾得人心神不寧。于是,民間多有食療滋補之法。民諺有云“七月半鴨,八月半芋”,人們認為農歷七月中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鴨肉味甘性涼,清熱去火,很適合作為處暑時祛燥的食物。在烹飪鴨子方法最齊全的南京,人們按著時令吃鴨,處暑最適宜的是用蘿卜和麻鴨煨湯,做成清熱潤肺的蘿卜老鴨煲。
鴨子是補虛上品,酸梅湯則是消燥靈丹。北方人的酸梅湯以山楂為主料,江南人則是以烏梅做主料。江浙一帶盛產的小青梅,自然曬干后,用木炭熏制成烏梅。制酸梅湯可簡可繁,簡單的方法便是拿烏梅加上冰糖,加水一起煮。如果想講究一點,還可加入甘草、陳皮、鮮薄荷、玫瑰茄等配料。酸梅湯煮好后放涼,喝起來酸中帶甜,實在是沁人心脾,猶如清涼的細雨落在心頭。
詩意處暑
風微涼,谷已黃。面對時序更迭、華章日新,古代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詞,此時節,綠野風宜,秋色浮水,彌漫于天地間的清爽涼意,格外宜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如是寫道:“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雖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體感舒適度最高的,還是暑熱消盡的新秋時節。按照陸游的說法是“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對于苦熬暑熱的人們來說,立秋只是名字給人的一種精神寄托,而處暑才是送來真實涼爽的節氣,所以宋代詩人蘇泂寫道“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處暑時節,稻穗迎接農人的檢閱;在清風徐徐、蘭舟微蕩處,菱角結實飽滿,江南女子身著布衣釵裙,邊歌邊采……此時,豐收的喜悅傳遍大地。面對此情此景,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這樣寫道:“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
博物館里尋“處暑”
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層巒秋霽圖》由清代畫家王翚繪制,畫中,秋意躍然紙上:重巒疊嶂,林木蔥幽,泉水淙淙,樓閣掩映,構成詩意的棲居。
山底之處,水流交匯,一座小橋將山里人的詩意生活連接在一起。古人的筆墨,像一部紀錄片,詩意的初秋,就這樣被定格,被抒寫,被凝視,傳至今天。
處暑,是告別,也是啟程。它用溫柔的秋風提醒人們:在每一個結束與開始之間,藏著生生不息的力量與希望。伏去秋來,秋風有信,只要不辜負光陰的啟示,心境清涼而熱情不減,惜時如金,所念所盼總會有回響。
大眾·半島新聞綜合自新華社、光明網、人民網、南京博物院官網、中國氣象科普網、古詩文網、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