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哺光儀”防控近視靠譜嗎?
隨著數字設備的廣泛使用,近視問題愈發普遍,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深受困擾。在此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眾多聲稱具有近視控制、弱視治療功能的醫療器械產品。2025年1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近視控制、弱視治療類醫療器械產品分類界定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指導原則的出臺,對于規范近視控制、弱視治療類醫療器械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家長對于這類醫療器械產品可能并不陌生,哺光儀的應用也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不少家長朋友會在門診上問大夫,我們家孩子可以使用哺光儀嗎?哺光儀安全嗎?青島眼科醫院北部院區眼視光學科專家就為您帶來科普!
什么是哺光儀?利用特定波長(一般為650nm左右)的低強度紅光對眼睛進行照射,模擬太陽光對視網膜的作用。該紅光可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能抑制眼軸增長,從而控制近視發展。它還能增加脈絡膜血流,為視網膜和鞏膜提供更多營養,增強鞏膜強度,抵御眼軸增長的壓力。同時,可改善視網膜的功能,提高視細胞的活性和敏感性,提升視覺質量。
但哺光儀使用不當帶來損傷的案例也是時有發生,早在2023年,湖南省某公立醫院就報道一例兒童使用某品牌哺光儀造成眼底視網膜損傷的案例,這又引起了行業內的關注。雖然哺光儀采用的是相對安全的激光類別,但仍然需要嚴格控制照射時間,任何激光的長時間照射都可能帶來潛在的損傷風險。另外,使用后的嚴格復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以便于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專家共識指出,哺光儀不宜作為未近視兒童的常規預防性手段,也不作為近視防控的首選方案。
青島眼科醫院北部院區眼視光學科專家提醒,哺光儀不能完全作為戶外活動的替代品,本質上激光與太陽光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戶外活動依然是目前最經濟、安全的近視防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