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疑似惡性”到“良性確診”:輾轉四地千里求醫,青島醫生尋蛛絲馬跡為她精準診斷
半島網8月20日訊 (記者 孫貼靜)8月18日,在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腫瘤放射治療三科醫生辦公室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時隔一年,曾經在科室住院的一名36歲的母親帶著丈夫和2個孩子,手捧鮮花錦旗,心懷感恩和激動,專程前來向科室鞠芳主任及團隊道謝。原來,一年前,臨沂蒙陰的患者王女士(化名)輾轉多地就醫,被診斷為罹患惡性腫瘤。當她來到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放三科準備進行治療時,鞠芳主任團隊,通過病理檢查中蛛絲馬跡的指標差異,為王女士組織開展了多學科會診,極大地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為進一步確診,鞠芳團隊為王女士聯系了上海的醫院進行確診,診斷結果與鞠芳團隊的判斷完全一致。
從多次“疑似惡性”到“良性確診”
“如果不是你們的堅持和嚴謹,我可能早就經歷了不必要的放化療,是你們給了我和我的家庭新生。”8月18日,家住臨沂蒙陰的王女士專程來到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放療三科病房,為鞠芳主任和她的團隊帶來了錦旗、鮮花以及滿滿的感激。在王女士的話語里,藏著一段跨越四地的漫漫求醫故事,更映照著鞠芳主任深耕醫療領域二十余年的專業堅守。
2024年7月,王女士發現鼻腔內出現一個硬性結節,質地堅硬且持續不消退。這個腫塊雖然并沒有嚴重阻礙呼吸,但卻讓王女士憂心忡忡。起初,她在當地就診,“結果不太樂觀,建議去上級醫院看看”,后來王女士由輾轉來到濟南等地,檢查提示“考慮血管源性腫瘤,惡性的可能性非常大”,這一結果讓全家陷入焦慮。
王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想到年幼的孩子,她感到無盡的絕望。
“王女士在外院被考慮為鼻腔血管肉瘤,是惡性腫瘤的一種,易復發且易轉移,因此患者剛來的時候也是抱著接受放化療的治療打算。患者和家屬也都很恐慌、焦慮。”鞠芳回憶道,但當她和她的團隊在研讀病理報告時發現疑點:患者的病理切片中,部分指標與典型惡性腫瘤存在差異。不能僅憑初步判斷就讓患者承受治療風險。如果按照“疑似惡性”的判斷進行治療,對患者的身體損傷、家庭負擔都是難以估量的。
尋蛛絲馬跡給出精準診斷
作為從事腫瘤放療臨床與科研工作20余年的專家,鞠芳深知這一次診斷對患者的意義。接診后,鞠芳團隊第一時間啟動多學科會診:病理科專家仔細研讀患者過往切片,重新進行病理分析;臨床團隊聯合耳鼻喉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專家開展會診,反復推敲病情細節。
“這個病例的特殊之處在于其病理表現介于良惡性之間,核分裂象等關鍵指標容易混淆判斷。”鞠芳解釋,這也是患者此前輾轉多地難以確診的原因所在。最終經過團隊的全面會診和審慎的判斷,基本排除了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我們認為患者是一個良性的結節,只需要微創切除就可以了。”鞠芳介紹道,為了更放心,團隊也幫助患者聯系了上海的醫院,最終為患者確診了診斷。
“早就想來青島再看看你們,是你們給了我新生。”在病房內,患者王女士緊緊握著鞠芳的手,一再表達感謝,“從臨沂到濟南,再到青島、上海,一路折騰時我幾乎絕望,是你們一次次組織會診、幫我聯系專家,給了我堅持的勇氣。”
面對感謝,鞠芳坦言這只是醫者的本分。作為一名腫瘤醫生,每天都在和“不確定性”打交道,但唯一確定的是,要對患者的生命負責,而精準診斷就是精準治療的前提。 也恰恰是鞠芳團隊的堅持,讓這場跨越四地的千里就醫,有了最圓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