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本”陸續亮相,有理財公司規模縮水超2000億元
光大理財、農銀理財、浦銀理財、平安理財等13家理財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
其中,截至2025年6月末,8家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實現增長,法巴農銀理財以64.83%的漲幅領跑;4家理財公司規模下滑,農銀理財縮水幅度最大,相較去年末減少約2163億元。
在產品結構上,當前多數理財公司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征,即募集方式向公募集中,產品類別向固收類理財產品集中,具體到單家公司又會有細微差別。
規模變動分化
數據顯示,共有8家理財公司產品存續規模相較2024年末上漲。
其中,法巴農銀理財6月末產品存續規模為487.22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64.83%,漲幅居首位;恒豐理財上半年規模增長25.08%,漲幅居第二;華夏理財、蘇銀理財、杭銀理財、光大理財上半年規模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絕對增長值來看,光大理財、華夏理財、蘇銀理財實現千億級規模增長。
四家理財公司上半年產品存續規模下滑。其中,農銀理財以降幅10.98%居首位,上半年規模縮水約216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開業的浙銀理財首次披露理財業務數據,截至6月末,公司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101.73億元。
固收類產品是主流
整體看,多數理財公司的管理規模呈現正增長,公募理財產品為主流,同時固收類理財產品規模占比處于高位。
具體來看,在募集方式上,多數理財公司公募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在90%以上。截至2025年6月末,浙銀理財存續44只公募產品、5只私募產品,規模占比分別為95.86%、4.14%;廣銀理財存續204只公募產品、78只私募產品,規模占比分別為90.96%、9.04%。
從投資性質看,截至2025年6月末,除光大理財、農銀理財外,其余理財公司固收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均在99%以上,其中法巴農銀理財、浙銀理財存續產品全為固收類理財產品。
這與理財市場整體結構特征保持一致。
據中國理財網披露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場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9.8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0%,較年初減少0.13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0.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7萬億元,占比為2.51%;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理財公司還存在一個現象:除法巴農銀理財、浙銀理財今年6月末并未存續混合類理財產品外,絕大多數公司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較去年末出現大幅下滑。其中,上銀理財、杭銀理財等理財公司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較去年末下滑均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