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范曾失聯傳聞別成了“羅生門”
日前,87歲書畫大師范曾失聯的傳聞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范曾女兒范曉蕙發文稱,父親被37歲妻子徐萌帶離住所后失聯,住所被貼封條,庫房珍品被搬走,部分老員工被辭退,且徐萌曾威脅員工不得外泄消息。這一爆料如一顆重磅炸彈,讓各種猜測甚囂塵上。
8月16日晚,范曾繼子范一夫在小紅書發布范曾看展照片,配文“老爺子來看畫展”,IP地址顯示為法國,試圖回應失聯傳聞。但有網友指出,照片是上月北京陶然天美術館范一夫山水畫展的場景,與法國的IP地址不符,這無疑讓事件更加撲朔迷離。與此同時,范曾持股的范曾藝術品有限公司仍在直播賣字畫,面對網友詢問,主播堅稱“不信謠不傳謠”,但這種回應并不能平息公眾的疑慮。
從家庭倫理角度來看,這一事件令人唏噓。范曾作為一代書畫大師,本應在晚年享受安寧的生活,卻深陷家庭紛爭的漩渦。范曾與徐萌50歲的年齡差本就備受關注,如今家庭矛盾公開化,讓人們看到了名人家庭背后復雜的倫理關系。女兒擔憂父親的安危和財產安全,繼子則試圖證明父親安好,雙方各執一詞,背后或許是多年積累的家庭矛盾的集中爆發。
這也讓我們思考,在家庭關系中,尤其是涉及復雜的婚姻、子女和財富關系時,如何才能避免矛盾升級,如何保障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和情感需求?
從公眾知情權角度分析,范曾的藝術成就和社會地位使他成為公眾人物,他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也必然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此次事件中,如果范曾確實處于失聯狀態,其人身安全存在不確定性,公眾有權利了解情況。而相關方的回應模糊不清,不僅沒有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猜測和謠言。
在信息時代,公眾人物的隱私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方面,公眾對名人的生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名人也需要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生活空間。在這起事件中,范曾的家庭糾紛被曝光在公眾視野之下,對他的個人生活和聲譽都產生了影響。如何平衡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媒體在報道此類事件時,也應該秉持客觀、真實、負責的態度,避免過度渲染和不實報道,引導公眾理性看待。
目前,范曾失聯風波仍沒有明確的答案,真相究竟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希望事件的各方能夠妥善處理這一糾紛,也希望公眾能夠保持理性和客觀,不要被謠言和不實信息誤導。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