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務條線正在深度轉型:關停網點轉智能交互、縮里信用卡轉全場景整合、整合App轉綜合服務……
半島全媒體記者 文鴻飛
數字化智能化浪潮,疊加凈息差持續收窄,促使近年來銀行的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為優化資源配置并降本增效,銀行打出“組合拳”:裁撤部分經營效益低功能冗余的網點,智能交互等成轉型方向;停發聯名卡縮減高端卡權益,轉向全場景整合;下架整合戶活躍度低、運營成本大的各類銀行ApP,轉向綜合服務……
調整改革的效果如何?未來趨勢在哪里?且看記者的相關調查采訪。
線下網點
半年退出2677家線下網點,智能交互等成轉型方向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開信息,今年上半年約有2677家“商業銀行”的線下網點獲準退出。而2024年上半年,累計約有1126家商業銀行網點獲準退出,2024年全年國內商業銀行累計約有2483家線下網點獲準退出。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獲準退出的商業銀行線下網點數量已高于去年全年。另據金融監管總局近日更新的金融許可證信息,以機構退出日期為準,截至7月21日,今年以來已有3110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退出。具體來看,截至7月21日,今年以來有305家國有大行分支機構退出,占比9.81%;股份行、城商行分別有157家、121家分支機構終止營業,占比分別為5.04%、3.89%;農商行獲批關停的分支機構最多,達2490家,占比80.06%。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分支機構的加速關停并非是金融業務與服務的收縮,而是服務渠道的轉型升級,目的在于推動網點資源進一步向金融服務供給相對薄弱的地區傾斜。部分網點被裁撤關停的同時,不少新增網點涌現。
針對銀行線下網點加速退出的問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首席專家曾剛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線下網點加速退出意味著銀行業務模式和服務方式正在經歷根本性變革。傳統依靠物理網點進行業務拓展和客戶服務的模式逐步讓位于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銀行服務模式。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渠道變更,更是銀行業整體生態的重構。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則認為目前支行網點退出的主要原因包括:商業銀行數字化進程加快,線上渠道對物理網點的替代持續演進,傳統物理網點的服務功能、服務半徑正在被重新定義。商業銀行從發展戰略、運營成本等角度考慮,有序推進資源整合與網點布局優化。
至于未來銀行線下網點的發展方向,復旦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復旦平安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銀行網點正在向“智能交互、親切溫馨、靈活包容”轉型。
信用卡
權益收縮數量連降,全場景整合成方向
曾幾何時,信用卡業務被認為是銀行業一大利潤增長點,高端信用卡則是商業銀行綜合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來,銀行不斷縮減信用卡權益,高端信用卡也未能幸免。縮減權益的同時,有銀行還直接停發部分信用卡,更有銀行直接關停信用卡中心。“多管齊下”的結果,則是信用卡數量的持續下降。中國人民銀行6月下旬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進一步減少至7.21億張,這是該指標連續第10個季度環比負增長。
7月17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萬事達世界之極信用卡貴賓休息室權益將面臨調整,服務商從國際知名的PriorityPass更換為本土企業無限次全球貴賓廳,且無限次使用權僅限主卡持有人。事實上,光大銀行此次的調整并非個例。梳理發現,7月份,招商銀行、匯豐中國等多家銀行官宣部分高端卡產品權益及活動更新。放長時間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家銀行對旗下信用卡的相關服務或權益進行了調整,涉及積分價值與兌換規則調整、出行權益取消與限制、醫療與生活權益調整等多個維度。
業內人士分析,此輪調整并非簡單的“權益縮水”,而是銀行在行業大分化背景下,基于成本上升、風險管控壓力增大的背景,為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經營模型和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所采取的主動舉措。
關停信用卡中心,是銀行為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經營模型和行業整體健康發展所采取的另一主動舉措。7月28日,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信息,今年以來,已有41家銀行信用卡分中心相繼“退場”。交通銀行則是其中的典型范例,截至目前,交通銀行已先后注銷了35家信用卡分中心。此外,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等旗下的部分信用卡分中心也于年內獲批終止營業。
與調整權益和關停信用卡中心同時發生的,還有銀行停發部分信用卡。7月16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基于自身業務調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將停止發行部分信用卡產品,同時對信用卡產品的卡面進行調整。此次中國銀行停發的信用卡產品共計24款,涵蓋聯名合作類、主題特色類等多個類別。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浦發銀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接連公告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且涉及產品多為聯名卡,停發原因多為“業務策略調整”“更好提升服務質量”“合作到期”“業務發展需要”等。
對于上述調整,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是銀行基于市場變化、經營需求和消費者用卡需求等調整產品類別及權益,實際上是銀行重塑業務結構、優化經營策略的常見方式,也是存量競爭之下匹配差異化客群需求、順應商業規律的體現。這不僅是產品結構、業務條線的優化,更是整個行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標志。
江蘇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蔣昭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信用卡業務未來的發展趨勢,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一是全場景整合。信用卡將突破單一信貸功能,轉而打通支付、財富管理等服務鏈路,構建起全場景的金融消費生態。二是用戶的持續深耕。在信用卡的權益設計上,銀行應利用客戶畫像精準匹配特色化權益,更加注重客戶的高頻剛需和實際使用體驗。三是科技賦能。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推進信用卡數字化運營和數字化管理,同時推動包括數字人民幣在內的數字幣與實體卡的融合,進一步優化數字化服務體驗,并通過智能風控技術提升資金安全,更好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銀行類App
整合成主要趨勢,擺脫單一工具轉向綜合服務
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各類銀行類Ap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分別專注于理財、支付、生活消費等不同服務領域,各有單獨App進行覆蓋。然而,近年來,停用、下架與整合已成為銀行類App發展的主要趨勢。
“直銷銀行App下架了,里面還有資金怎么辦?”7月3日,江西銀行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了一條“操作指南”,指導客戶在金e融直銷銀行App下架后,如何辦理業務以及將資金轉出。此前,6月25日,北京銀行旗下直銷銀行App相關服務也已遷移至北京銀行“京彩生活”手機銀行App。其實,直銷銀行App已歷經多輪退場。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共有22家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App,至2017年,這一數量突破百家,并一度達到135家的峰值,其中城商行占比最高。自2019年起,不斷有銀行下架直銷銀行App,如今搜索相關App,僅有廊坊銀行、徽商銀行等10多家銀行仍在運營,數量不足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梳理發現,近期被下架的銀行類App不止直銷銀行App這一類。7月16日,華潤銀行發布公告稱,潤錢包App將于2025年10月15日起正式停止服務,原App內功能(包括注冊登錄、余額、優惠券等功能)將全面遷移至華潤銀行App。更早之前,3月31日,北京農商銀行旗下的信用卡App“鳳凰信用卡”業務功能遷移至“北京農商銀行手機銀行”App中。
針對上述銀行類App頻繁下架的現象,業內人士認為,用戶活躍度低、功能可替代性強、運營成本高昂,是多數被下架的銀行App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銀行App正加速整合,這一過程標志著從重開發向重運營過渡、從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各類手機銀行也在擺脫單一的工具導向,轉向場景化、生態化、系統化的綜合服務,提升用戶體驗,真正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此外,關停部分金融類App,也是監管導向和風險管控的需要。2024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提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移動應用統籌管理,“對用戶活躍度低、體驗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規風險隱患大的移動應用及時進行優化整合或終止運營”。
- 美晨科技控股股東戰略重組 濰坊持續推進新一輪國企整合
- 截至上半年已有超50家被吸收合并 改革重組促村鎮銀行整合提質
- 告別App“套路”!工信部發布用戶權益保護合規管理指南
- 好消息!青島地鐵這4條線傳來新進展
- 富德生命人壽青島分公司第十屆“創優杯”運營條線業務技能競賽暨2025年“教師節”活動盛大啟幕
- 以案為鑒,筑牢防線 ——恒豐銀行青島分行運營條線案例警示教育賦能培訓會舉辦
- 民政部:從未設立或批準設立“一脈養老”“惠民工程”項目 有關App涉嫌詐騙
- 機票退改簽、假冒政府App 年關將至警惕這些新騙術
- “上海掛號預約”App什么來頭?號稱協助就診,實則是號販子炒號
- 在App參加活動就能領萬元獎勵?官方辟謠!提醒公眾警惕詐騙